在《成长读本》中一起读新闻阅世界

本报记者 黄琳

“一早就给孩子看了,大人读读也不错的。”“学习资料越来越多了!”“其实,我觉得男女老少都适合看!”在钱江晚报官方客户端“小时新闻”上,读者纷纷留言“围观”《钱江晚报》的《成长读本》的感受。

“这是专门为家长和孩子在周末空余时间一起围桌阅读准备的读本,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方式之一。”4月14日,钱江晚报全媒体教育中心主任兰杨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为中小学生定制的“新闻读本”和“互动读本”,帮助他们读新闻、阅世界、见人生。

今年4月初,《钱江晚报》深度改版,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和家庭,与“小时新闻”客户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优势,深耕垂直领域,报社编委会决定打造“成长读本”。

亲子读本,学习生活样样能交流

疫情期间,许多家长正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前所未有的漫长假期。有些家长自嘲日日与孩子“困斗”,期盼孩子早日开学;有些家长反思,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多元的陪伴和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阅读,围绕一个话题共同去交流探讨,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兰杨萍说。此次《钱江晚报》推出每周六6个版的《成长读本》,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成长读本》十分适合在周末放松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一起欢度温馨的亲子时光。

首期《成长读本》于4月11日出街,每个版都设置了不同主题。“读时事”每周从权威来源选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用浅显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文字进行解读,让孩子开阔视野,辨别是非;“思政课”讲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人和事,引导孩子从小正直善良、爱国爱家;“趣科学”结合新闻中的科学事件和课纲知识点,让课本更鲜活;“嗨校园”里有学校新鲜事和同龄人的故事;“爱阅读”“好作文”适合对读书写作有兴趣的孩子;喜欢户外活动的,可以关注“活动营”……

“每期读本的栏目会有变化,都能给家长和孩子提供有趣的共同话题,孩子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也能够适时引导拓展思维,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意义。”兰杨萍表示,读本的每个版面还加入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进入“小时新闻”相对应的专题进行学习和互动。

新闻读本,家国天下事事可关心

“读新闻,见人生”是《钱江晚报》在战“疫”最胶着的2月份,在“疫线面孔”读后感征文时写给孩子们的,引起很多共鸣。中国倡导学子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长也不愿意自己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

所以,这也是为中小学生成长定制的新闻读本。“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作为媒体,我们给孩子选新闻会考虑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热点等多个因素。”兰杨萍表示,记者写稿时语言会尽量避免纯新闻的写法,注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如首期时事开讲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去全球驰援》,“第一是因为情。第二是因为有义。最后,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的,就是我们这则新闻里体现出来的。”“思政课”给孩子们讲述《抗疫那些事 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教孩子认识榜样的力量,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是责任心,如何与家人相处。“趣科学”引发学生探讨《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看到了吗》,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读时事、思政课、趣科学等,我们的每一个栏目话题都有新闻性,解读也会将热点和学生的知识点、认知范畴、理解能力相结合。”兰杨萍表示,这些新闻关注生活点滴、国家和社会、人与自然,学生有想看的新闻或者想了解的问题,也可以在“升学宝”微信公众号或“小时新闻”留言。

互动读本,线上线下人人能参与

“妈妈问我,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会许什么愿望?我想到了一个能让更多人快乐的愿望——我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出现病毒了。”杭州市长寿桥小学101班学生边悦在“阅鹿书院”小程序阅读打卡时的读后感被选登在了《亲子读本》的读书专版上。

“线上文章线下呈现,能形成很好的互动;孩子们见到自己写的文章见报,更能激发看书作文的热情。”钱江晚报全媒体教育中心记者沈蒙和表示,文章从“阅鹿书院”平台上择优选用,爱读书、善思考的小朋友还会被选为“阅读小达人”,和小伙伴分享自己读书的故事。

《成长读本》不仅是一座知识富矿,更是一个可以参与互动采矿的读本。通过“小时新闻”,成长读本里的所有栏目,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可以点题读时事,爆料校园新闻,参加户外活动,或者推荐一本好书,分享读后感和自己满意的作文。

“我们会组织各类活动,线上有征文、网课,线下会走进博物馆、名校等,带孩子边走边看,收获课堂外的知识,体验不同的成长快乐。”兰杨萍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