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妈妈开收费QQ教育群,年费1万,无发票不退款,

2019-09-20     王老师学习部落

《北大家长建QQ群分享家庭教育心德,每人年费9980元,无发票、不退款、不包成绩》

标题里的北大家长,就是这位植峻妈妈。

植峻妈妈——新浪微博名称“随喜菩提”。

微博2007年建立,记录了儿子植峻10年的成长岁月,也记录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心得,并且慢慢在一些父母中有了教育行家的人设。

植峻妈妈的儿子今年高考考入北大天文系。

将儿子送入大学后,植峻妈妈开始着手准备一件大事——组建一个QQ群,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会给一些在亲子教育问题上有困惑的家长答疑解惑。

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很正常,真正把植峻妈妈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是QQ群的群规:

  • 该群以家庭为单位收费
  • 年费制,入群一年的费用是9980元
  • 交易无法开具发票,也不接受退款
  • 并不保证参与交流的家庭中的孩子,最终能够进入名校

即使这四条群规看上去不近情理,但还是有许多爸妈们毅然决定花钱进群,用一年时间,聆听这位牛娃妈妈在教育孩子上的真知灼见。

植峻妈妈的天价教育QQ群,就这样预备开张了。

学龄超过初二的孩子家长不收

中途退出不可以

其实,植峻妈妈在很多关心教育理念的家长心中,还是挺有分量的博主,无论是她写了12年的博客,还是长期更新的公众号。

植峻妈妈在正式决定开群之前,先自组了一个“峻妈家庭教育事件预备群”,群人数接近2000人

这个预备群里,是所有有意向能成为峻妈“客户”的家长们,所以,她非常直白地发了群公号,讲述这项家庭教育培训计划的重要信息,比如:收费模式

另外,关于为什么群内学习最起码是一年?植峻妈妈还给大家科普了一下,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参与培训的爸妈们,不要指望“一步到位”。

虽然一年近万元的费用对很多家长来说不算一个大数目,但有些已经进群的家长会开始质疑,一个人对100人,这种QQ群教育课程效率是不是低了点?

有其他家长接着问,交流方式是“我们问,植峻妈妈答”?还是植峻妈妈只挑选具有共性的问题来回答?

另外,植峻妈妈的万元年费QQ群还有一个群规,那就是不接收初二以上孩子的爸妈。她自己解释了原因,简单来说,植峻妈妈认为,越大的孩子,坏毛病越多,越难纠正。

最后,关于入群父母最关心的、原则性的退款和承诺的问题

植峻妈妈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复,那就是,不退钱,不能保证孩子成绩有提升。

当这些截图被放到网上之后,网友们则炸开了锅,知乎马上就有了一个相关话题——《如何看待北大家长植竣妈妈开办收费QQ群,每人每年收9980元?》。上线两天,浏览量就破天荒地超过了750万

评论的画风,大多就是无法理解交费父母的心态,仿佛手上这一万块钱不是辛苦挣来的。

“说真的,我都快被气笑了!”

“这明显就是在收智商税。”

“你看看人家妈妈这个智商,再看看你们付费这些家长…所以孩子考不上北大的根儿是不是找到了?”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专门去看了植峻妈妈的微博和公众号,研究了一番,给出另一种评论:

“她是有水平的,

不是随便裁剪一些育儿心得

教育思路非常清晰和科学”

说实话,给植峻妈妈交钱到底值不值,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本帐,但最近十年,中国家长在教育上的消费心态,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勇于尝试。

于是,教育行业的造星运动从未停止,当教育理念被转化成商品,一大批牛娃身后的“虎妈”被推到了流量前台。她们因为把孩子送进了名校,便获得了分享教育观的话语权,有些收费,有些免费。

但真正让人觉得诧异的是,爸妈们倾向于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存在一种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固定方法,至于这本失传的秘籍在谁上,寻找的过程成了一个不停地“拿来”与“试错”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缓解焦虑的过程。这些年,我们遇见的牛娃教育黄金法则不少,只是不知道这些建议,是否真的帮助爸妈们“教”出了牛娃?

虎妈蔡美儿

10条家规不是谁都买账

虎妈蔡美儿——大概是这十年来,最成功的教育理念分享者了。

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成功,并不表示她分享的教育理念是绝对正确的,而是虎妈通过出书分享育儿经验所带动的那一波商业营销,是成功的。

蔡美儿是谁?一个美籍华裔妈妈,她用极为严苛的教育手段,将两个女儿分别送进了哈佛与耶鲁。因为种种不近人情却看似“有用”的教育观,而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她撰写自己如何培养两个女儿的书《虎妈战歌》,全球大卖,8年过去了,这本书在某东上,依然位列畅销书榜,评论量达到了17万+。

而蔡美儿所谓的老虎式教育,究竟有哪些内容呢?首先就是非常著名的10条家规。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钢琴或小提琴外的其他乐器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不得不说,蔡美儿很有胆,敢把这10条放在自己的书里曝光,要知道,其中至少有一半规则,不要说美国家长了,连中国家长都会觉得很苛刻。

然而,虎妈的苛刻还没结束,

在书里,蔡美儿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坦白曾经骂过女儿“垃圾”,这个词她父亲也曾用来骂她。

小女儿Lulu 7岁时,逼迫她把一首曲子脸熟,并且威胁女儿,如果练不好,就把她的玩具屋拆了,一块一块地捐给慈善机构。

她还告诫Lulu不要再做懒鬼、懦夫、任性的小孩和可怜虫,她这是在激发她的意志。

另一个女儿Sophia五年级时,有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蔡美儿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还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Sophia次次稳拿第一。

还有一次,蔡美儿拒绝接受了两个女儿亲手为她制作的生日卡片,因为她觉得卡片做得太粗糙了,两个孩子没有用心,并对她们说:“我值得比这更好的礼物”,然后把卡片扔了。

。。。凡此种种,蔡美儿的做法,比国内很多鸡血妈妈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虎妈战歌》这本书在豆瓣上,虽然也有少量支持者给予这样的肯定:

“这书很有帮助价值:特别喜欢那句——绝对不能懒惰的生活。”

“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观点很有借鉴价值”

但更多爸妈,还是觉得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自己完全不能接受,或者根本帮不了自家的孩子。

“对儿子……下不了手!”

“这种教育方式,针对个性强的孩子,就是灾难!”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虎妈战歌》的销量常年飘红。说明许多爸妈们企图通过虎妈的书,找到一套能够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方法。但毫无疑问,不是每个人都靠着一本书,就教好了孩子,同理,也并非所有加入植峻妈妈QQ群的爸妈,最后都能把孩子送进北大。买书和入群,只说明一件事:

在这一届父母身上,焦虑——成了第一生产力,它创造偶像,拉动消费。

高焦虑导致高消费

在各种教育类产品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汇丰银行2017年公布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出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香港的平均教育支出高达132161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大陆42892美元位列第五。调查报告中,74%的中国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休假、放弃个人爱好等。

这是两年前的数据,有理由相信,今年统计的话,教育支出的收入占比将会更高。

爸妈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近期,媒体上不断有各种耸人听闻的教育花销新闻出现,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就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多少钱才能撑起孩子的暑假?认同度最高的答案是:35000元:

具体明细如下:

  •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 游泳班2000元;
  •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平均每科2000元。

也有其他爸妈跟着秀出了自家孩子的暑期花销,像是这家,花了27797元



别以为孩子开学之后,情况能有所好转,在最近网路热议的纪录片《起跑线》里头,一个北京小姑娘,一周要上的兴趣班多达17个。



为什么要让孩子这样赶场式的连轴转?爸妈的回答很老套但却现实——不想输在起跑线。

孩子忙,家长也忙,除了出钱让娃上各种班之外,还要出钱给自己充电,买蔡美儿的书读,进植峻妈妈的QQ群。。。所有这些消费,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情绪的参与。再来看一则数据,《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因此,事实很清楚了,

高焦虑导致高消费。

只有高消费才能缓解焦虑?

有一种药,两帖见效

有一句话叫:“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于是,消费成了解决人生许多矛盾的唯一出路。这点,在上有老下有小,人生状况每日都有更新的中产兼中年爸妈来说,更是如此。

消费是缓释焦虑痛疼的良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这种药似乎所向披靡。在花了钱之后,很多爸妈就跟生病吃了药一样安心:

读了这个课程,就会好!

买了这个培训,就会好!

参加了这个夏令营,就会好!

以上一切如果都没用?下一个,一定会好!

给孩子做教育投资本无可厚非,但对于高焦虑感的父母来说,投资的过程是稀释焦虑的过程,同样也是撇清自身责任的过程。

遗憾的是,教育孩子,说到底并不是培训班的事儿,更不是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位开课名校妈妈的责任,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爸妈和孩子共同决定的。所以,在焦虑与花钱这条因果链之间,爸妈们往往省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解你的孩子。

而要完成这件事情,爸妈们可以试试下面两点

1)发现孩子的独一无二

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都不相同。所以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理念,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果别的家长给你的育儿方式,对你家娃一点也不管用,那么你完全不用沮丧,或者可以这样试着安慰自己:挺好的,我家娃全宇宙独一一份,TA是名副其实的“唯一”。

当你发现孩子的特殊与独一无二之后,你才会慢慢发现那些“藏”在TA身上的隐秘的优点,而从前这些优点,恰恰因为你的高焦虑,被遮盖起来了。走到这一步,再开始为孩子量身打造适合他的培训计划,才会事半功倍不是吗?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焦虑的最深层次原因,是对自我的失望,爸妈们需要时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对孩子的不满,是否源于对自己的不满:

我为什没有进入名校?

我为什么没有小时候的邻居强?

我为什么一定要比别人家的父母差?

……

而所有这些不满,都会投射到对孩子的期望之中。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会认为,如果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么,他们应该补全自己的所有遗憾。一旦这种愿望无法得到满足,焦虑就成了常客,进而陷入某种“自罚”状态,对自己和孩子,都会产生过量的苛责。这个时候,爸妈们可以用下面那句话提醒自己:

我们的职责是让孩子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而不是为我们的过去。

最后,爸妈营团队想跟爸妈们分享一个TED视频,六岁孩子的妈妈Jennifer Senior,向大家展示了养育儿女的焦虑

Jennifer Senior还是美国《纽约》杂志、《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畅销书《All Joy and No Fun》的作者,中产家庭里的妈妈代表。

听她的演讲,你会有“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

在片子里,Jennifer Senior用去逛书店的经历,还原了当下社会里中产家庭的育儿焦虑。她说:

“看着书架上一整墙的育儿书籍,就像看到了一座高耸着的糖果色的碑,集聚着真个社会的恐慌。”

爸妈们对此一定不会陌生,我们日常塞给孩子的所有培训机会,也成了为这座恐惧之碑添砖加瓦的一部分。但在这里,我们绝没有轻视任何一位父母为孩子奔走担忧的初心,回到开头讨论的那个话题,植峻妈妈近万元的QQ群到底要不要进?

我们相信,每一个花了钱的爸妈绝非智商堪忧,

我们也知道,在整个社会都在制造超前狂奔的假象时,选择原地站立需要有多大的勇气?但我们还是要告诉爸妈们,在你带着孩子开始奔跑的同时,不要忘记,你或许还有其他选择,比如:

跑的慢一些,

看看容易错过的沿路风景。

跑的更自由一些,

比如选择更有趣的路起跑,

或者更“野”的线路。

可以更难,可以更另类,

或许也能带来更多快乐。

或者,

索性停一分钟,

跟孩子一起,深呼吸,喘口气,

相视一笑。

毕竟,路很长,

相伴同跑,才最值得珍惜。

你和孩子,正因为拥有彼此,

便永远都有退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wr-Z20BJleJMoPMz0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