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四川遂宁射洪街头,有这样一个擦鞋的摊位,摆摊的是一家四口。
奶奶汪厚芳和5岁多的双胞胎姐妹蒋巧云、蒋玉娇,以及他们的堂弟蒋仕杰。
因突发变故,这三个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爱,家中也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奶奶一个人肩头。
而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多元,要养活这几个孩子真的很困难。
可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汪厚芳老人却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在今年的高考中,三个孩子均取得了超过一本分数线的好成绩。
蒋巧云理科620分,蒋玉娇理科593分,蒋仕杰文科553分。
看了四川日报对他们这个特殊家庭的专题报告,不得不说,汪奶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虽然家境贫困,但她却给了孩子最好的认知和教育。
汪奶奶给了3个孩子怎样的教育呢?
只要肯读书,总能找到出路
在汪奶奶看来,读书,是三个孩子唯一的出路。
通常,交往孩子们的学费后就没几个钱了,他们全家人的午餐就是一大盘粉丝加一大碗胡豆,每人再来一大碗稀饭。晚餐,孩子们每人一小瓶甜奶,大人则饿着。
即便如此,汪奶奶都没有动过让谁辍学的心思。
为了补贴家用,汪奶奶置办了简单的工具,去街头开始擦鞋谋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放下和周末,姐弟三个跟奶奶一样,在街头给人擦皮鞋。
那时擦一双鞋大概3元,3个孩子,从上小学到初中的10年时间,街头擦鞋是他们不曾间断的“兼职”。
妹妹蒋玉娇说:“我们和奶奶分开摆摊,擦鞋速度没有奶奶快,周末一天能收入十多元二十元。”
姐弟3人的故事感动了射洪。2007年,本地的公益组织开始对3人展开持续性的资助,不少好心人也向这个家庭伸出了援手。
但奶奶一直都在孩子学习之余,带着他们擦皮鞋。
“做人要勤劳,虽然擦皮鞋辛苦,但我们是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丢人。”奶奶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激烈孩子们好好读书。
“三好学生”“特优生”“优秀班干部”……在汪奶奶的正确教导下,从小学到初中,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路领先。
而三个孩子也十分刻苦,在今年3月,蒋巧云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中“三好学生”。
今年的高考中,3个孩子不负所望,都考出了好成绩。
02做人,首先要做好人
3个孩子能得以继续学业,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
当地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学校老师都一直关心着三姐弟的成长。
学杂费用全免、免费提供学校食堂用餐、提供最高标准的助学金……从小学到高中,来自教育体系的一路绿灯,也为姐弟三人全程开启。
“十多斤肘子肉,两桶香油,还有很多学习用品。”
蒋巧云仍清晰地记得初中班主任老师罗群香在春节里自掏腰包送到家门口的丰盛年货。
从初中一进校,罗群香便关注到班里这特殊的三个孩子。
关注,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支持。
在罗群香的引导下,姐弟仨开始积极加入到校园篮球、田径等集体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中,从沉默的旁观者逐渐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要让娃儿们能成才,首先是要让他们有自信,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拥抱世界。”罗群香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汪奶奶教育孩子,“做人,首先要做好人。”
“我告诉他们,等他们毕业参加工作了,可以不管我,但一定要记得挣钱回馈社会,因为政府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这些年,我们才能挺过来。”
汪奶奶一直教育孩子,要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要心怀感激,长大后做个好人,更好的回馈社会。
而孩子们也都把这份感激铭记在心了。
蒋玉娇的录取学校是重庆师范大学,她说,”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老师,像我老师那样的好老师。”
03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
一个老人,3个年幼的孩子,这日子该有多苦,让人难以感同身受。
然而就是这种情况下,汪奶奶在遭受痛失亲人的打击下,都没有倒下。
她用瘦弱的双肩顽强地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让孩子们有了可以栖息的地方。
钱不够花,自己想办法出去挣钱,擦鞋虽然辛苦,但不丢人。
即便后来,有了好心人的资助,汪奶奶依旧还是照旧出摊,用行动在勉励孩子们,人生纵有低谷,但只要自强不息,再难的日子都有出头之日。
她把这种精神,潜移默化般传递给了孩子们。
提及未来的大学生活。
蒋仕杰满怀信心,他说:“大学学费每年在一万元左右,通过助学贷款能解决掉很大一部分,缺口部分,我希望通过假期或做兼职解决。”
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争取考研,是3个姐弟进入大学后的共同奋斗目标。
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人不怕跌入低谷,怕的是没有逆风翻盘的勇气。
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人生就会有希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汪奶奶这3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本文参考资料:四川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