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7万股东踩雷,曾经44倍大牛股实控人被抓,400亿市值崩到20亿

2019-07-29     证券市场快报

暴风集团迎来猛烈“风暴”!


7月28日下午,财经圈跟互联网圈一声惊雷炸开了锅,又一个大佬凉凉,曾经的大牛股——暴风集团的实控人冯鑫被抓了。

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冯鑫此番被批捕,主要涉及暴风集团2016年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光大资本)共同发起收购的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简称“MPS”),冯鑫在此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


7月29日,暴风集团(300431.SH)毫无悬念一字跌停,每股报5.67元,逾26万手卖单封死跌停板。

暴风集团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7月28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暴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获悉,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先生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报告称,截至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公司管理层将加强管理,确保公司的稳定和业务正常进行。同时,公司将制定相应工作管理办法及应急预案,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平稳运行。


随后,暴风集团又发一篇公告,仍存在经审计后2019年全年净资产为负的风险。暴风集团此前公告显示,预计公司中报归属净利润亏损23,000万元至23,500万元,根据交易所规则,创业板公司如果年报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值的话,将面临暂停上市风险。

或源于一场高杠杆游戏的资本冒进

为何被抓,暴风集团的公告中并没有说清楚。

但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冯鑫此番被批捕,主要涉及暴风集团2016年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光大资本)共同发起收购的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简称“MPS”),冯鑫在此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

当时光大跟暴风集团合伙,搞一个海外并购基金,打算买下欧洲一家体育版权公司MPS。而这个基金杠杆比较大,其中,招行作为优先级出了大头,28亿,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分别以LP身份出资的6000万元和2亿元均是劣后级出资。结果爆了雷,招行、光大、暴风组成的财团,本想风风光光搞一笔大买卖,结果被这个意大利人创立的公司割了韭菜。

此次收购被暴风科技董事长冯鑫认为是暴风科技入局体育产业的“最后一张入场券”,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据公开信息,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分别以LP身份出资的6000万元和2亿元,均是劣后级出资。这是一只加了大杠杆的结构化基金。


MPS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暴风又为何那么热衷收购?

原来当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实力,完善DT大娱乐战略布局,暴风集团看上了体育业务,看上了MPS。MPS 公司由三位意大利商人在 2004 年联合创立。核心业务是体育赛事版权(转播权)的收购、管理和分销。在他们的领导下,MPS迅速成为全球体育媒体权益市场中最大的参与者,坐拥世界杯、英超、意甲、法甲、F1、法网、NFL超级碗、NBA等十多项世界顶级赛事版权。

然而,在上海浸鑫入主之后,MPS却走上了下坡路,与相关体育赛事联盟的版权和合约不断丢失。2017年10月,MPS在意甲国际版权的竞标中输给竞争对手IMG,这是MPS自创立以来首次丢掉意甲版权;同年,BeIN体育也从MPS手中将法甲版权夺走。此后,MPS在体育版权市场上节节败退,并且由于无法支付版权费,各大版权方有的与MPS提前终止合同,有的则是直接将其告上法庭。MPS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压垮MPS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法国网球联合会(FFT)。2018年10月17日,经FFT申请,英国高等法院下令将MPS进行破产清算。FFT申请的理由是MPS一直未向其支付500万英镑(660万美元)版权费。很难想象一笔数千万元的版权费就将一家估值72亿元的公司压垮,而此时距离它被收购还不到2年半的时间。

2018年10月,MPS被被英国法院宣布破产清算,公司资产和收入将用于偿还债权人。浸鑫基金未能按原计划实现退出,从而使得基金面临较大风险。

在这场风波中,各方损失的利益巨大,光大方面也不会轻易放过冯鑫,冯鑫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也自然难逃关系。

刘诗诗、赵丽颖“逃过一劫”

2015年5月,上市后的暴风科技提出全球DT大娱乐战略,并在当年完成了VR、TV、秀场、视频、文化等五大业务的布局。2016年6月,成立暴风体育,并将中超、CBA、德甲在内的11项具有超高商业价值赛事版的部分版权收入囊中,

2016年3月,暴风集团计划以10.8亿元购买刘诗诗旗下稻草熊影业的60%股份,包括从刘诗诗处收购12%股权、从赵丽颖处收购0.6%股权,交易完成后二人将分别获得价值2.16亿元和1080万元现金及暴风股票。不过,因估值溢价较高,这笔收购被证监会问询,同年7月被证监会否定。


曾经的44倍大牛股

如今成乐视第二?

说起暴风,相信很多人对它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

一个是PC时代,几乎每个人的台式电脑都装过一款名叫暴风影音的播放软件。


第二个是它在创业板上的惊天涨幅。

2015年的3月24日,暴风科技正式登陆A股创业板,成为国内第一家从VIE结构回归A股的互联网公司。最初发行价为7.24元。暴风上市后股价疯涨,曾创40天36个涨停的记录。在2015年5月末股价达到327.01元,涨了44倍,被市场称为“妖股”。

在2015年的5月13日,中国视频业老大优酷土豆总市值为40.7亿美元,约合252亿元人民币。而暴风同日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303亿元。


有消息称,暴风内部因此诞生了10个亿万富翁、31个千万富翁、66个百万富翁,暴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冯鑫本人账面身家也超过百亿。此后,暴风市值最高的时候一度超过400亿元。

冯鑫是山西阳泉人,其职业履历丰富。早年在北京金山软件公司历任市场渠道部经理、市场总监、毒霸事业部副总经理。后又出任雅虎中国个人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直到2005年底,冯鑫开始创业,建立了北京酷热科技公司,也推出了暴风影音的雏形——酷热影音。2007 年初收购“暴风影音”,组建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冯鑫任CEO。

而彼时,山西襄汾人贾跃亭创办乐视网已有3年,两人因同乡关系屡屡被人拿来对比。

业务上,两个老乡也想到了一块。乐视网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业务包括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体育、乐视电视等。而暴风集团上市后即开始了名为“DT大娱乐”的扩张之旅。

公司2015年推出暴风魔镜和暴风超体电视,上线暴风秀场,并购稻草熊影业、立动科技和甘普科技,建立 DT大数据中心,联手海洋音乐构建流量联邦,联手天象互动打造手游发行平台,以及孵化暴风云视频、暴风加油站、暴风私影、云朵TV 助手、暴风文化等项目。

冯鑫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通过14个项目的布局,公司在内容、服务、商业三条线上完成了全球 DT 大娱乐战略的基本轮廓,布局完成60%。此后以VR、体育、影业、TV等业务为新的中心进行再布局,开始展开“多中心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暴风今日的困境是模仿乐视导致的,摊子铺得太大以至于资金跟不上。但据虎嗅网分析,冯鑫行事保守,早期对于版权的谨慎投入使得错失视频大势。上市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资本追捧,野心膨胀,却没有能力抓住资本机会。

近7万股民踩雷 高管们早已减持

作为曾经的明星大牛股,暴风集团也受到了不少散户的追捧,截至最新数据,暴风集团还有近7万的股东户数。


与散户截然相反的是,机构资金几乎都逃离了暴风集团。


不过与其他上市公司黑天鹅事件不同的是,众多机构早已逃之无影。Choice数据显示,机构在去年四季度大规模出逃,股本数量减少比例达到了96%。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股价大幅下杀之前,尤其是本次事发之前,不少高管都已经密集减持套现。其中,2018年9月以来,公司董监高减持明细如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8年9月以来,公司董监高曾13次减持暴风集团的股票,且减持进展可谓“神速”。

5月1日,暴风集团实际控制人冯鑫的融辉似锦、瑞丰利永、众翔宏泰就曾发布减持公告。6月5日时,该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共减持了109.94万股,减持价格在6.5元—7元附近。

最近一次的减持进展则是高管张鹏宇的减持,6月19日,暴风集团发布了公司高管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公告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张鹏宇计划自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5.13万股。

减持计划发布后仅过了一个月,张鹏宇就已完成了减持。7月24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张鹏宇的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减持价分别为6.38元、6.39元。

面对高管的“疯狂撤退”,游资却还在迎头跟上。今年6月,暴风集团曾四次无征兆涨停。截至3月31日,暴风集团还有6.9万户股东,其中大多数都为散户,机构资金早在2018年就已先行逃离。

年报显示,在2018年年底时,机构持股数量仅为45.56万股,而暴风集团的流通盘合计2.43亿。

截至7月29日,暴风集团股价仅为5.67元,市值为18.68亿元,谁还在怀念40天36个涨停板的时光?


公司已成“老赖” 百亿冯鑫为何走到这步田地?


去年这个时候,曾有媒体这样写到:暴风迷失在风暴之中,而冯鑫依旧莽撞,看似又回到了创业初期,“像个没头苍蝇,我特别不想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就想有一天死在路上就好了。”那么,百亿冯鑫为何走到这步田地?还真可能与他误打乱撞有较大关系。


坊间一直都有一种说法:暴风是小乐视,冯鑫是贾跃亭。但冯鑫对此并不认同。然而,从人生轨迹和其赌性来看,却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现在看来,冯鑫在暴风集团上市之后,至少有三败:

一败,上市之初未抓紧做再融资


在乐视市值来到2000亿巅峰的时候,暴风的市值也来到了400亿巅峰。在那个时候,暴风集团没有选择借着火爆的市场再圈一次钱,反而醉心并购。当时,该公司高调宣布,向“全球DT大娱乐”战略转型,将VR、体育、电视作为未来的主力方向,并拟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收购影视公司稻草熊影业、游戏公司立动科技、游戏发行公司甘普科技的股权和团队,以完成目标生态的搭建。

“生态”这个词是不是相当的眼熟?没错这是贾跃亭PPT上当时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词汇。然而,暴风多次定向增发融资计划均未获批。有时候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暴风错过了2015年再融资的最佳时期,接下来的日子很快就碰上了再融资及并购的严监管。

二败,激进并购


近期,招商银行起诉光大证券的一个案件当中,其实暴风集团也是主角,而且可能损失惨重。2016年,暴风体育拟收购MPS,这家公司当时估值高达10余亿美元,但暴风体育只做了2亿元人民币A轮。看起来,这又是一个“蛇吞象”的游戏。

怎么个“吞法”?

暴风集团开始冒险之旅:首先由光大资本正式设立了结构化基金浸鑫基金用于跨境并购,其中,光大资本作为劣后级合伙人出资6000万元,暴风集团劣后出资2亿元,招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作为优先级资金分别出资28亿元和4亿元。2016年5月23日,浸鑫基金迅速收购了境外版权公司MPS。但很快MPS公司就陷入经营困境,并于2018年10月宣布破产清算。这意味着52亿元打了水漂,并将暴风集团拖入深渊。

暴风集团的公告显示,该交易导致公司产生了1.4亿元的权益性减值及4800万元的坏账损失。2019年5月,光大证券旗下公司光大浸辉和上海浸鑫起诉暴风集团,要求后者及冯鑫支付因不履行回购义务而导致的约7.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三败,战略失误


除了再融资和激进并购。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冯鑫也是连番吃土。此前,在VR这个风口上,冯鑫着力颇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VR并未成为爆款,反而在2016年开始降温。此前冯鑫在暴风魔镜的B轮融资中,与中信资本等投资方签订了一个“对赌”协议:如果暴风魔镜2020年没有上市或被并购,冯鑫要回购股份。但由于VR行业失去魔力,中信资打算提前撤资,为了不给暴风集团造成负面影响,冯鑫以自有资金偿还了5000万元,但依然欠款4000万元。因此,中信资本在2018年申请冻结了冯鑫的327万股股份。

除了VR,暴风TV亦亏损累累。财报显示,2018年,暴风TV亏损达11.91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暴风TV(暴风智能)长期的价格战也让暴风集团元气大伤。为了和乐视竞争,2015年,暴风TV把40寸电视定价为999元,这款人气产品一直处于亏损售卖状态。后来,互联网电视领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个行业又需要巨资投入,但暴风集团并未抓住资本市场给予的机会。

另外,暴风TV CEO刘耀平在6月3日曾对媒体表示“公司账面上一分钱也没有了,无法解决欠薪问题。”

而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暴风TV解散工作群,员工可自行选择去留,留下来的员工可以入职“新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围绕冯鑫有高达552条风险提示,其中冯鑫所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暴风集团,今年6月、7月被北京、上海等地区人民法院6次公示为失信公司,被定性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4次因暴风集团股权冻结相关事宜被要求司法协助。半年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暴风集团发生诉讼赔偿费用约2000万元。


几年之前,雷军曾给冯鑫总结了著名的三个点:

第一,你找的方向不够大;

第二,你得找个人帮你;

第三,你对钱认识不深刻。

现在看来,这三点好像切中要害。

上市公司实控人频爆雷!7月以来已有6人被捕

经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有博信股份、ST天宝、*ST鹏起、新城控股、ST昌鱼等6家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先后被捕,而实控人爆雷后,公司股价也均出现明显承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除了股价遭受重挫之外,实控人被捕无疑也对公司形象以及未来的经营预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ST昌鱼的持续经营能力则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此公司股票还在今年5月9日被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

财务数据显示,在2011年-2018年ST昌鱼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已连续8年为负值。对此,ST昌鱼也表示,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较低,公司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多年为负,表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发展前景,公司申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ST天宝则同样陷入了业绩泥潭,公司在2018年净利亏损1.65亿元,在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33亿元至-3.1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此外,目前ST天宝还处在被立案调查的阶段,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在今年5月21日收到了证监会下发的《立案调查通知书》。

*ST鹏起目前面临的麻烦则更多,公司在2018年巨亏38亿元,除了经营业绩不佳之外,公司还存在实控人资金占用未还以及违规担保等事件,为此公司还曾收到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同样致电*ST鹏起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实控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一事还没有最新进展,公司层面也在想办法提升经营业绩。”

来源:综合自21财闻汇,北京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杨坪 、艺洛),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中国基金报(ID:chinafundnews)、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t-1PmwB8g2yegND6Y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