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虽然是泰国的公益短片,但这是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短片的小女孩已经事业有成,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
在菜市场的小菊一直盯着对面卖豆芽的,妈妈发现后,问她为什么看得那么出神?小菊问“妈妈,为什么对面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在卖豆芽啊”。
小菊说,“那我们也种豆芽来卖吧”。妈妈赞同地说,“好啊,我们试试”。
她们开始种豆芽,准备好了框、土和豆子,弄好后,满心期待地等着豆子发芽。
而由于第一次种没有经验,豆芽被晒死了。
看着失败的成品,妈妈没有放弃,继续鼓励说,“没关系,我们再试”。
小菊问,我们能成功吗?妈妈说,我们试试。
这次避免了太阳直晒,可还是依旧没成功,因为豆芽需要早晚浇水。
看着日渐减少的存款,妈妈哭了,但还是在小菊面前强颜欢笑。
妈妈没有文化,不识字,能教给她的就是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最后,她们决定再尝试一次,用从河边捡来的矿泉水瓶,制作成简易的自动浇水装置。
得到浇灌的豆芽终于长的又大又嫩,她们会心一笑,终于成功了。
妈妈一直坚持不懈地陪着小菊种豆芽,就是在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要试一试,想办法解决困难。
长大后的小菊也一直秉承这种理念,取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瑞典从事科研工作。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有一理论叫冰山理论,大致意思是小时候孩子的性格是显露在水面上的极小部分,而大部分真实的性格隐藏在水下。
也就是说,父母不一定很了解孩子,即使是自己也不完全了解自己。
而冰山下的性格受谁影响大?毫无疑问是父母。
从小父母的一言一行,会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孩子的隐藏性格。
在许多年后,这种影响才会渐渐地显现出来。
也许你爸妈经常对你大吼大叫,家里经常充满了火药味,你发誓长大后要逃离这个家庭,于是大学选择外地,并扬言不想成为父母曾经的样子。
但是等你真的自己成家,有了小孩后,会不自觉地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时你才发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你责骂孩子的样子,像极了当年你爸妈责骂你的样子,简直如出一辙,你终究活成了你曾经讨厌的样子。
这一点也不神奇,父母的影响就是这么大。
知乎上有个高问答问题:
父母对孩子三观的形成,到底起到多大的影响?
有一个答案触动到我了: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不仅是他,很多网友都有这种感受:
有天狗狗突然在地板上尿了一滩,我过去一边擦地一边大叫到“我养你来干什么”。突然发现我的语气音调,和我妈当年骂我时一模一样,然后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我现在三十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次和母亲聊天,她说她年轻的时候特别厌恶我姥姥的教育方式,发誓以后一定不能成这样,结果最后老了老了,活成了我姥姥的模式。我和母亲也有不同的观念方式,现在有时候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偶尔也会从我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
我很怕自己像我妈妈一样蛮不讲理,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发火不要抱怨,要思考,要有逻辑要讲道理。
这就像自己一直想要摒弃的阴影,自以为能够摆脱,等多年后,一回头才发现,原来它一直存在。
这种无力感深深地让人无奈。
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够改变吗?当然能,但是效果不大,毕竟十几年,在自己性格形成阶段养成的,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在我看来,和父母的和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自信的人,可以推断出他从小接受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自卑的人,也能看出他父母从小对他的严格。
所以,你的教育,藏着孩子成年后的样子。
孩子的三观来自于父母,有的人会自我疗愈,而大部分的人不会疗愈。
我们虽然做不了人人称赞的明星父母,但至少可以做让孩子喜欢的父母。
你总不希望,孩子心里想的是:
我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我讨厌那个样子。
最悲哀的教育莫过于,为了孩子好,到头来,却成了孩子一直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