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里面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
一个老父亲给他的儿子发了一条信息说我干完今年就不干了,实在做不动了。
一瞬间,儿子就湿了眼眶,因为儿子觉得父亲发这条消息给他,不仅仅是告诉他决定,还有些小心翼翼地征求同意的感觉在里面。
一时之间,感慨万千。
为什么老父亲会用这样的语气呢?是因为怕儿子责怪他不继续挣钱吗?
曾经年轻的老父亲也是一个年富力壮为妻子儿女撑起一个家的顶梁柱,他是家里绝对的权威。
可是现在却用这种语气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要求。
不禁感慨这是一个人年老衰弱后的悲哀。
但是我想,这位老父亲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怕儿子,而是因为他对孩子的爱。
他想自己多做一点活、多挣一分钱,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减轻一些负担;他为自己的做不动感到失落、愧疚。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都在,一直都这么伟大。
他们愿意付出所有,只要自己的孩子好。或许每对父母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期望是一样的。
2
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 《带着爸爸去留学》,孙红雷饰演的黄成栋为了儿子黄小栋的学业,抛下国内的一切,陪着儿子去美国留学。
一个英文都不怎么会说的人到国外生活,可想而知是不容易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他愿意接受这些未知已知的困难。
黄成栋很爱自己的妻子,但是为了儿子,他愿意暂时与自己的妻子分别。只是没想到这一分别就分成了离婚。
离开自己熟悉的圈子,背井离乡去到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国家,如果不是爱子情深,我想不到另一个理由。
还有电视剧《少年派》里,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和张嘉译饰演的林大为这对父母,也在用各自的方法爱着他们的女儿林妙妙。
母亲王胜男严格地要求着林妙妙,经常唠叨她、批评她,把她塞进实验班,希望她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能有出息。
她用她的严厉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个方法不是那么的好。
而林大为这个父亲,经常在母女俩发生矛盾的时候两边安抚。
他设身处地的站在了林妙妙的立场,设想着林妙妙的不容易,来熄灭王胜男对女儿的怒火。
他会带着被骂后的林妙妙出去吃烧烤、会给她送吃的。他不仅是林妙妙的慈父,也是林妙妙的好朋友。
不管是黄成栋还是王胜男、林大为,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法,笨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方法以及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那都是父母对孩子满满的、无私而伟大的爱。
即使是《都挺好》里面备受诟病的苏大强,他在得了老年痴呆之后,却记得自己女儿苏明玉小时候想买本习题集。
3
在农村,有好多老一辈的人没有上过学,他们出门打工更多打的就是是卖力气工。
在以前,物流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义乌小商品城的货物运输靠得是人力。各地的大货车将一车车货送至固定的仓库,然后由这些工人负责卸货整理。
之后,他们将货物高高地摞在自己的那辆板车上,将他们拉去对应的商家处。你会看见一堆堆货物在街道上前进着,却看不到人,因为他们弓着身、弯着腰慢慢地挪动着。
这个行业汇聚了周边各个省市的人们,他们用力气换回自己的养家糊口。
曾经隔壁的邻居就是这样一个人力搬运工。
他的孩子终于考上大学的时候,跟他父亲说:爸爸,你年纪大了,做这个太累、太伤身,别做了。我可以勤工俭学。
可是这个父亲说:我还年轻呢,没事,能做。
等到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工作了,他又跟父亲说:爸,你现在年纪大了,我也有工作了,家里不缺钱了,你好好休息吧。
可是这个父亲仍然拒绝了:别看我老,可是我力气大着呢,还能再做几年。
体力活不累吗?累的,炎炎夏日,衣服裤子鞋子全都是湿的。
可以不干活吗?以前不行,但是现在可以。毕竟家里也有了存款,孩子也长大了。
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只是为了多存一点给孩子罢了。
不过是想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能有多一点的资本,能多一点的轻松。
那是父母无言的爱。
4
现在还年轻的我们或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所爱,或已经有了另一个家需要自己经营。
但是请回头看看默默爱着、守护着你的父母,他们长了皱纹、生了华发。
小时候需要仰望的父亲母亲,已经佝偻了他们的身体。
小时候,我们站在灶台边,看着父亲母亲炒出一盘盘菜;吃着他们舍不掉吃,夹到我们饭碗里的肉。
现在我们不会吃不起肉,不再为吃到肉而开心。我们也学会了炒菜,但是我们是否炒过一盘菜给我们的父母吃?夹过一片肉到他们碗里?
这是一篇老生常谈的文,却也包含了自己无限的感慨。
想想开头那位老父亲发给儿子的信息,我想说: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用尽了全部的力气。或许有些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却尽了全部的心。请在追逐自己所爱的时候,多爱自己的父母一点,不要让自己的父母在自己面前变得那么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