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2019-09-28   酱酒直通车


源于 丁姑娘讲历史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淮海战场,正式在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军才最终打垮了国民党军队,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那么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到底给了解放军多大的帮助和支持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都出动了大兵团作战,解放军兵力有60万,国民党兵力有80万,再加上战争所需武器弹药粮食等辎重,使得淮海战役成为历史上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决战。就双方运输条件来讲,解放军肯定是不如国民党军队的,所以解放军的战术就是切断国民党军队之间的联系,采取分割包围的方式,在碾庄围歼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在双堆集围歼了国民党黄维兵团,在陈官庄围歼了国民党杜聿明集团(有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

当时,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自发的使用自己家的小推车,帮助解放军向前线运送粮食、棉被物资,甚至是帮助解放军运输武器和弹药,因此出现了浩浩荡荡的小推车大军,这也充分说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对于解放军和共产党的爱戴,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的不得人心。据统计,当时参与支援的人民群众总计达到二百三十多万人,他们长途跋涉,夜以继日地用扁担挑、小车推、大车拉、毛驴驮等方法把粮弹运到前线。下雪的时候,路滑难行,拉大车的牛腿断了,民工就拉着大车继续走,千里迢迢地把粮食送到前线,可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粒粮食。他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坚决完成任务。他们脚上像擦了油一样,越走越快,和解放军并肩前进。

淮海战役后期,解放军战士能够吃上肉,吃上细粮,作战士气高昂;而被重重包围的国民党军队只能忍饥挨饿,士气低落,只能靠飞机空投物资来维持,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很多空投物资都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国民党军队面对着饥寒交迫的窘境,加上解放军的政治攻势,很多成建制地投诚起义,很多国民党士兵都偷偷跑到解放军阵地投降。为什么,就是为了有口吃的,有时候这在战场上比飞机大炮还管用。

最后,国民党军队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分散突围,分散突围就造成了战斗序列完全混乱,解放军也就能够在伤亡较小的情况下消灭国民党军队。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共55万多人,其中,被俘虏的就有32万多人,投诚起义的有6万多人。如果国民党这些军队抱成团,物资供应充足,凭着武器上的优势拼死抵抗的话,那么解放军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总之,淮海战役在解放军兵力弱势的情况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从中也可以看出民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风向标。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打倒一切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