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是2019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吸引了很多观众,人物身份的转换更是令人目瞪口呆,原本的少年范闲从普通的官员之子一跃而成为庆帝的儿子,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看过这部剧的朋友,相信对于主角范闲的身份都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范闲自小在澹州长大,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户部侍郎范建的儿子,随着剧情的进行,范闲的最终身份终于揭晓,实际上他是庆帝与叶轻眉的儿子。也就是说,范闲拥有着皇族血脉,他的真正身份是皇帝的私生子。
作为皇帝的儿子,虽然是个私生子,但是范闲是有机会成为庆帝的皇位继承人的。而且,最初从范闲回到京都,庆帝对范闲的亲近态度来看,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庆帝是有考虑过把皇位传给范闲的,所以他才费很大心思,让范闲经历各种磨难,算是对他这个继承人的考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细看过后只要认真琢磨一下应该不难发现,其实庆帝压根就没想过让范闲成为下一位庆国皇帝。
庆帝杀叶轻眉,即使是喜欢的人,还有了孩子,威胁到皇位,该下手的还是要下手,他对皇权的执念很深!他喜欢玩弄人心,朝堂上,大小官员的交往;庆国内,民生百态的风吹草动,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对于接班人,到第一季大结局,庆帝是没想过换太子的。重用二皇子是为磨砺太子;扶持范闲是为太子挑选辅佐良臣。其实都是给太子上位铺路的。
原著里,太子是懦弱的,但是电视剧有多处特写,暗示太子内心的不平静,所以我猜测太子可能隐藏得比较深,后面或许会反转,反压二皇子。这种情况下,磨砺够了,符合庆帝要求,只要他喜欢长公主的事儿不暴露,皇位庆帝妥妥给他。反观范闲,他作为私生子,身份是名不正言不顺,接管内库是看在他可以轻易掌控的条件下,做个臣子足够。
在第三集中,庆帝刻意指引范闲来到“神庙”,之后再回皇宫的路上询问侍卫宫典:范闲在神庙中究竟有没有跪拜。当宫典说“没有”的时候,庆帝脸色变了反问一句“遇神不跪!”
这是庆帝对范闲的第一次试探!范闲遇神不跪,表面上是对神明的不敬,实际上却是他自身不拘泥于世俗的态度的展现!直白来说,那就是他骨子里面或许对“皇权”都不曾有敬畏之心!
在第32集中,范闲出使北齐前,庆帝将大皇子、二皇子以及范闲叫到一起说是办一场家宴,过程中,庆帝试探性问两位皇子对于范闲的态度,之后对两位皇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没看错,庆帝很明确的说了,范闲纵使天纵奇才,以后最多也只会是“朝中重臣”!这或许已经是看在范闲是自己儿子的情面上的考虑了!庆帝要做一个千古明君,不论是生前功绩,还是死后的名声,以及对皇位的传承,都必须无可指摘,即便是儿子死光,传位侄子,都比传位私生子的可能性大。
范闲听命于庆帝去北齐送回肖恩,而范闲却不知道,其实这一切都是庆帝的安排,让范闲假扮肖恩的孙子,以套取肖恩口中的秘密。期间,为了做到让肖恩对此深信不疑,陈萍萍还悄悄撤走了原来一直留在范闲身边保护他的黑骑,而这一切庆帝是都看在眼里的。
当时,庆帝问陈萍萍:“我让你撤走黑骑,可你却没有犹豫”,以此试探陈萍萍。陈萍萍很聪明,称自己虽然把范闲当子侄,但他更懂得效命陛下。选择撤走黑骑,意味着他是放弃了范闲,选择庆国,而这也正是庆帝心中所想。说白一点,在庆帝眼里在庆帝内心里,得到肖恩口中的秘密才是最重要的任务,而范闲的自身安全与肖恩口中的秘密相比,还是比不过肖恩口中的秘密的。从始至终庆帝从来没有把范闲当作接班人过,最大程度也只是想法范闲,当成权臣培养。
陈萍萍明白庆帝的心思,又知道庆帝心机手段实力都无懈可击。最初,庆帝决定拿老二磨砺太子,但是却有直接把太子磨钝,看起来是太子不争气。实际上,却是因为有一个不该卷入的人,卷入了纷争——李云睿。
李云睿和庆帝之间,虽然没有什么事实,但各自心里都有。李云睿事事拿自己跟叶轻眉比,正是她做了自己想做而做不了的。于是无论是内心还是从身后名层面,庆帝只能废了太子。
接着就是大东山,说要传位范闲,实际是白帝城托孤,如果庆帝陨落,范闲无论是否上位,对庆帝的身后名都无损。跟直接传位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时候,有陈萍萍在,庆帝并不担心真出现太大的风波。即便有事,也会在可控的范围内。但陈萍萍却放任李云睿等人把事情搞大,最后不得不杀掉一大批人。
而在庆帝起疑之后,则干脆利落地用自己的命,把所有人赶到了庆帝的对立面。这个时候,即便老大和范闲心里向着庆帝,庆帝也不敢信任他们了。庆帝和陈萍萍都是狠人,对人狠,对自己更狠。
庆帝不选范闲当皇帝的根本原因是范闲的身世,范闲是庆帝和叶轻眉的儿子,就算叶轻眉没死,庆帝也没理由废黜名正言顺的太子,改立范闲为储君,这会引起文武百官的不满。
叶轻眉是庆帝设计杀死的,他曾经忌惮叶轻眉,利用皇后一族除掉叶轻眉,如果这件事的真相被范闲知道,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庆帝以防万一,是不会让范闲继承皇位的。
范闲的才能完全胜过其他皇子,这点庆帝心知肚明,可他不敢冒险,不敢把皇位交给范闲,所以庆帝给了范闲足够的宠爱,唯独不能给范闲皇位。原著里最后继承皇位的是三皇子,他是范闲扶持上位的,庆帝没有传位给范闲的想法,而范闲也不愿意当皇帝,这样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