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心有桃园,处处是隐;隐居于心,万物自然

2019-08-28   谈文化论教育

归隐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漂泊情怀,因为归隐,所以漂泊不定,因为漂泊不定,所以归隐。 有人说:寺院中落法之僧该是归隐,看透红尘,抛离尘世,远离尘嚣,此等心态,就该是归隐。 其实不然,归隐之人,漂泊不定,却不曾看透尘世,更不曾剪断情根,无欲无望。

若用颜色来形容归隐,用淡绿色该是最适合不过了。山林间,绿树中,一个木屋,一个模糊的身影,朦朦胧胧,又清又淡。世人怕只能朦胧的看了。隐士归隐之意,又有多少诗人捉摸明晓呢? 但寺庙只能用淡灰,淡黑来形容:寡欲寡欢,不参杂半点世间情意,总是坐落于山涧,绿意也会被寺庙的庄重严肃掩盖,形成一抹淡灰或淡黑。 所以,隐士与僧人该有根本的区别:一抹淡绿,一抹淡灰。 魏晋时期有一僧明支道林,曾向竺法深购买岇山,而竺法深却答:没听说过巢父,许由是为了山而隐居的。 隐居不为扬名,更不为世间溶化。观历史间的隐居者,大可分为三类:一类如陶渊明,看透官场黑暗,向往平和的世外桃源,于是隐居于田园间,终日与贫苦做伴。却也自得其乐。

一类如魏晋七贤的嵇康,隐居单纯不屑于当时社会风气,不愿入流,只愿伴着知心好友向秀在偏僻之处隐居打铁,倒也苦中有乐。再一类如诸葛亮,庞士元,胸怀满腹才华,隐居一处,旁观天下大势风起云涌,变幻无常。一旦横空出世,卷起千层大浪,直指历史浪尖。 由此可见,大凡隐居之人,内心总是恬淡而平静的,愁苦入他们的眼,不过只是眼睫毛上的一粒尘,轻轻拂去,即可。

竹林七贤的嵇康,只因清高而得罪了高爵显位的钟会,难逃杀戮的厄运。 只知道那天艳阳高照,身着红衣的刀斧手立于他两边。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免其一死,却也不可挽回。她只要了他的古琴,在那个充满杀机,充溢着血腥的行刑台上,缓缓,低低地弹奏起了那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广陵散》。

手停曲散,刀落血喷射而出,神秘的曲子却仍萦绕在人们耳边。嵇康的魂魄也随着这首曲子,愈发鲜明响亮了,他渐渐升起,终于变成了一层层氤氲,迟迟不散。 隐士终于实现了他的生命价值,化成一层层薄淡的绿影伴随着山川白云长河,成为了永恒的绝美。 终于,隐士回归了漂泊,与自然融为一体了,那大概是生命给予隐士最高的礼遇吧。

再说“田园诗人”,无人不想到陶渊明。这位自号“五柳先生”的诗人留给后人的就是他那一首首带着大自然清香味道的田园诗,像绿色的清风,荡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族,父辈三代都是官人。可以说,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充满人文知识的环境中,受到了父辈们的熏陶,也立下了大志,而他也如愿当上了大官。但是,他的仕途却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磕磕碰碰的过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最终却因为受不了勾心斗角的官场而辞官退隐。而他也留下了“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典故,那陶渊明为何要辞官退隐呢?

陶渊明当官之至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因为官场上的黑暗,人民百姓过不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而不断尝试着去改变社会的黑暗,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终至绝望,最后还赋《归去来兮到辞 》。可见当时陶渊明是无奈离开官场,他受不了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最终选择归隐田园。有人说,这是陶渊明的崇高品德,这是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陶渊明的智举。可我却不这样认为,陶渊明归隐后,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很清闲,而且,陶渊明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暇时手捧一杯清香的茶,慢慢品味茶的芳香,一边欣赏令人陶醉的菊花,多么陶冶心情,荡涤心情。

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之中,但是他却总想着朝廷的事,官场上的事,人民百姓的生活。《饮酒 》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就透露出他那远大的抱负,他还是希望能为朝廷效力。那么,他为何要归隐田园之中呢 ?他不就是想田园生活可以过得安宁,可以荡涤人心,无竞逐,无虚伪。那就不要再去想那一些如包袱般沉重的事,既然归隐后还有远大抱负,那就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一定得选择走官场的途径,陶渊明只是想改变人民的生活,那他可以选择传授知识给孩子们,当一个教书先生,从而改变人民的思想。

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关系,如果说王维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那么陶渊明就是一个孤僻少言的人,也难怪王维不喜欢陶渊明。这是他归隐田园的一个原因,可是,越这样就会过的越辛苦,或许,他不像王维那样懂得变通,从陶渊明的每一首诗或词都无不透露出忧伤的气息。

在《五柳先生传 》中,“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看就知道他的生活过的是如此的艰难,为何要过着这样的生活,为何要自己要受这份苦?或许有人说,这样也是一种幸福,而陶渊明自己也乐意。可是 ,陶渊明为了躲避黑暗社会中的互相压迫和残杀,过着可能吃了上顿就没下顿的生活,有意思吗?

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而不要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何必呢?

秋日,清寒。便真的清冷寒寂。一人无事,两袖秋风。忙忙碌碌中,秋算是真的来了,来的小心,来的寂寥。一扇窗打开,入秋。一扇门深闭,藏秋。秋日的江南依旧是江南的味道,雅致的凉。有人说的好,关上一扇门,终究会打开一扇窗,与红尘相接。人间本无隐世遗尘之所。因此,自古没有哪一位真正的脱离红尘,隐于世外。

心有桃园,便处处是隐。这是近几日想到的。红尘无所,隐居于心。写几段文字,不求悲喜。饮一杯清茶,无所谓好坏。听一段曲,莫谓舍得。醉一次人间,无关风月。如此,得一日闲,观烟雨凉薄,念红尘清净。甚好!

隐居于心,万物自然。终要有一刻,就那么一刻就好,褪去繁华,轻酌往事。静静地像月色明媚如花,像溪水清浅东去。生活大多还是隐于心,曾经的或是将来的。谁能做到,过去就忘呢?那些出现在生命中,不论是人,是事,是物。长长久久或是匆匆。我想很多时候,都会记得,记得铭心刻骨。只是不经意出现,然后隐藏,出现,再隐藏……

一部剧集有他的精彩,只是与我无关。但仍会常常想,戏里的人,人的结局。总希望好人会好,有情有义的人终成眷属。即使从此再无机会观看。人总会这样,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有意或者无心会留下一扇窗,等待春风或是秋月。一扇窗足够,勿需太多。只要有红尘的气息,人间的味道。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远离红尘,不食烟火。但要有雅致之心。喜欢某一种境界,未必一定做到,只要喜欢就好!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