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刚看时不解,爱宋朝?宋朝有何可爱之处?它既没有唐朝的繁华盛世亦没有元朝的宽广疆域,而且还需要时时防范辽与契丹这两个异族的狼子野心。但是,随着纪录片进度条的逐渐推进,我开始了解了这个朝代,并且喜欢上了这个朝代,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大约是爱它的大俗大雅,爱它的理想与现实并重,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顺应时代而生,毕竟在这个时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梁盛景,但凡看了的人都会对汴梁城心驰神往。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东京汴梁的繁华,亦不是宋朝有多么适合生活,而是关于宋朝的台参制度。
所谓台参,即有关官员对台官,即御史台官员进行参谒(台官泛指朝廷公卿),在北宋前中期之前的台参,都是在朝堂之上进行的,是对于御史台官员的辞谢之仪,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这种参谒逐渐转变成了一种“验疾之具,”即朝廷借用台参的名义来“验视官员是否老疾昏懦,”此时台参的地点亦由朝堂转变到了御史台。
后来,虽然台参的地点又由御史台回到了朝堂,但是“验疾之具”的性质却仍然保留了下来。那么宋代台参制度为何会从“辞谢之仪”转变到“验疾之具”呢?既然发生了转变,那么从“辞谢之仪”到“验疾之具”的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 何为台参?台参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
所谓台参,简而言之就是有关官员对御史台官员进行参谒,在北宋前中期一直是一种“辞谢之仪,”多在朝堂之上进行。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台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验疾之具,”即“验视官员是否老疾昏懦,”此时台参的地点已经由朝堂之上转移至了御史台。
台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台参,是指御史台官员验视任满赴阙的那些官员老疾等功能如何的台参之制。而广义的台参则是指,在朝堂之上所举行的有御史台官员主持的关于见谢辞等方面的活动,往往蕴含着有关的文武官员需要接受御史台官员检验考察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史料中常常被冠以“台参”之总名。
有关于台参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文宗大和九年,“文武朝参官新除授,及诸道节度、观察、经略、防御等使,及入朝、赴镇,并合取初朝谢日,先就廊下参见台官,然后赴正衙辞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中后期,台参是有关官员朝见与辞谢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仪制度。
文中所述的廊下,即朝堂廊下,在唐朝中后期,朝参等活动多在大明宫的含元殿进行,含元殿的廊下有廊舍,可供官员休憩等用。另外,关于参谒的地点,此处所述为正衙,但是有些文献则记载为朝堂之上,至今未有定论,在此便略过。
最后,若前来参谒的官员恰逢台官放假,则需等台官放假归来后再完成辞谢。由此可见自唐朝起,朝廷便十分重视台参,至宋朝,或许由于重文轻武的国情,朝廷对于台参这一制度的重视尤为明显。
需要进行台参的官员在《宋会要辑稿》中有详细的介绍,即“其赴台参、谢、辞者,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三院仍班迎,不全班即不赴。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
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幕职官任宪衔者,皆御史一员对拜,中丞、大夫对揖。赤令揖讫,进言“得参风宪”,再揖而退。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阶、勋、食邑、章服,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
二、“澄清簪笏,”加强对老弱、患疾、懦弱、昏聩的官员的体量是台参制度发生演变的重要原因
关于宋朝台参制度由“辞谢之仪”转变为“验疾之具,”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子韶。宋神宗熙宁二年,监察御史里正王子韶奏请改革台参制度,其客观的分析了老疾懦昏之人对于朝政的弊端,并提出由御史台来审查前来台参之人是否为老疾懦昏,如此既可以肃清朝堂,又可以为帝王分忧。王子韶的奏请恰好正中时弊,甚得帝心,于是台参便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为了“验疾之具。”
并且,就台参的形式而言,在改革的前后并未有多大的改变,均是由“拜揖”为核心,在这个方面,“辞谢之仪”与“验疾之具”之间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虽然台参在形式上的矛盾可以调和,但是台参在地点上的冲突却凸显出来了,可以说,朝堂和御史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政治空间”。
朝堂在中华五千年的岁月,在历朝历代间虽然有很多种用途,但是其最大的用途还是在“礼仪方面,”可以说,朝堂是不可代替的“礼仪空间。”而御史台是“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倘若将台参的地点从朝堂移到了御史台,那么,台参就成为了一个没得感情的“验疾之具,”关于台参“礼仪”方面的初衷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台参改革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反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的理念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台参改革触犯了中国的“礼仪”,是难以获得成功的,果不其然,在台参由朝堂转移至御史台数月之后,熙宁三年,台参的地点最终还是重新回到了朝堂。
这也宣告了台参作为一种专门审查检验老疾懦昏的官员工具的失败。但是即使台参的地点重新转移回了朝堂之上,台参也不再是宋初的那个“台参”了,台参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虽然地点最终又改回到了朝堂之上,但是它终究还是进化了,即它在实质上成为了御史台检验老疾昏懦官员的工具,并且终宋而不再更改。
这也从侧面的反映出,如何处置老疾懦昏的官员成为了北宋中期之后统治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其实早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就已经意识到了关于如何处置朝堂之中那些老疾懦昏的官员这个问题,他将这部分人称为“冗官”,并提出要与脏官一并废除,虽然他的建议最终没有得到采纳,但是这个在此之后惩治这些官员逐渐成为了朝堂之上的共识。
总而言之,虽然台参终究还是难以摆脱“辞谢之仪”的影响,但是其在实质上还是成为了宋朝统治者用来检验惩罚老疾懦昏等不作为官员的工具,并且终宋不改。
三、 关于“辞谢之仪”到“验疾之具”的演变过程
宋朝台参制度的演变都详尽的记载于《宋会要辑稿》中,而关于台参制度由“辞谢之仪”到“验疾之具”的演变过程,在此便粗略的讲述一番。前文曾提到过,台参制度最早出现在唐朝中后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制度,宋朝对其进行了沿袭,并且在中期之后进行了改革与演变。
改革在欧阳修之时已经埋下了种子,此时的宋朝朝廷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老疾懦昏等不作为官员对于朝堂的危害,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御史台里正王子韶提出改革,御史台作为宋朝统治者的“耳目之司”,再加上王子韶所提出的隐忧即是统治者心中长久之想,由是神宗采纳了王子韶的建议,颁布了诏令,史称“崇宁台令”,此时欧阳修之前所埋下的那颗改革的种子发芽。
虽然最终这次改革以失败,但是这颗种子的实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台参此时仅有“辞谢”之名,然其实质已成为了“验疾之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台参制度的演变究其根源是为了维护宋朝统治者的统治,为了审查老疾懦昏等不作为的官员。反观现代社会,亦有一些社会的蛀虫,他们心安理得的食民之禄,却毫不作为,他们拿着国家的钱到处挥霍,他们冷眼旁观那些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
当今社会的我们在交通、通讯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已然不再需要台参制度来审查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我们有更高科技的方法让那些污秽黑暗的东西无所遁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cM5I3ABgx9BqZZIUZ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