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转动着手轮的机器,会造成我们生活的革命,它直接攻击传统的文学。真实的场景、交融的情感,比起我们熟悉的、沉重的、早已枯涩的文学强得多,它更接近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谈电影
电影诞生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第7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
电影是资本的游戏
电影就像做爱。刚开始为爱而做,接下来为做而做,最后为钱而做。 ——莫里哀
电影对我来说是生意,并不是艺术。 ——王晶
“烂片之王”王晶的这番话,也许会令你嗤之以鼻,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坦诚——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就是一门生意,是赚钱的工具。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电影对有些人而言是艺术品,但对于电影公司,任何一部电影都是商品,是有钱人用钱来生钱的工具。
2017年10月12日,拍摄过《大象席地而坐》,29岁的青年导演胡波,在北京东五环一幢住宅楼的楼梯间里,用一根绳子告别了这个世界。
据胡波身边人透露,《大象席地而坐》制作经费大约是70万,对一部长片来说相当紧张。拍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他在现场充满了热情。
《大象席地而坐》
拍摄完成后,胡波最先交出了一个时长4个小时的粗剪版本,作为监制的王小帅希望他把时长压缩到2个小时,以适应市场。随后胡波交出了修改版,但是,仅仅比粗剪版少了10分钟,王小帅暴跳如雷:“别忘了你花的是老子的钱,你就得按老子说的做。”
2018年2月16日,作为那一届柏林电影节唯一入围的中国作品,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世界首映在柏林举行。评委们赞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该片也拿下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一瞬间,胡波的名字刷爆了朋友圈。无数眼光聚焦在已逝的胡波身上,甚至超过了他的遗作本身。这对之前名不见经传的胡波来说,也许已经是一种幸运,但是逝者已逝,热度一过,他仍注定不过是金钱帝国里的一个殉道者。
通产我们会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是由电影导演决定。但是,就像胡波的故事一样,请永远不要忘记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谁为一个东西买单,谁就拥有对它最高的权利。
《金钱世界》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商业,巨大的利润让电影在上世纪20年代就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一部制作宏大的电影耗资数亿都很正常,即使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拍一部短片,平均成本也在两万块以上。
电影是艺术吗?是。但王晶说的同样没错,电影也是一门生意。
电影是畸变的现实
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罗伯特.休斯
无论一部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多么与现实世界背道而驰、多么充满想象力,电影反映的仍然是创作者(不仅指导演,而指参与到电影的每一个人)的内心。而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映射的是他们身处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说,电影永远是社会的产物。
《活着》
有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你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 谁制作了电影,为什么要制作?
- 谁看到了电影,怎么看的,为什么看?
- 什么被看到了,怎么被看到的,为什么被看到?
下次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妨时刻把这三个问题代入其中,你会发现很多电影作为电影以外的内容,说不定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电影是技术的产物
每一架摄影机、每一个电影企业、每一个明星或导演都可以追溯至爱迪生称为'电影视镜'的小黑匣子发展起来的某种联系......这是电影史中绝对的事实。 ——《一百万零一夜》
这是1926年最早的电影学著作《一百万零一夜》中的观点,放在今天来看,未免过于偏激且过度神话了托马斯.爱迪生,原因有二:
-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商人,但事实上他对电影一点兴趣都没有,无论是作为发明,还是作为商业,因为他不看好电影的利益空间。
- 电影放映机是由2个年轻人阿马特和詹金斯发明的,但是由于他俩籍籍无名、推广无门,无奈下才去说服爱迪生制作并销售电影机器,前提就是:发明和设计的名义归到爱迪生。
话虽如此,《一百万零一夜》的这句话仍然阐明了一个事实: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电影的诞生。
纯粹的艺术家大多对工业社会有着天然的抗拒心理,电影更是如此,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使原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剧变。连伟大的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对有声电影都发出过这样的批判:“对白片?我最讨厌对白片,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全部美感。”卓别林顽固的抵制电影中出现对话,直到1941年的《大独裁者》,他仍然不让夏尔洛说话。
《大独裁者》
然而事实是,今天我们在电影院再也看不到默片,再也看不到黑白片了。就像电影《与狼共舞》中固执的走向灭亡的印第安人一样,到了工业时代,谁不拥抱科技,谁就会被淘汰。
尽管如此,无论舞台剧、歌剧,还是默片、黑白片,每个时代的消亡,都会有一群顽强的老艺术家、一群偏执的殉葬者坚守着这些艺术形式。电影是技术的产物没错,但谁又能说这些固守传统的老艺术家,不够伟大、不令人敬佩呢?
《与狼共舞》
电影是艺术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灿烂人生》 豆瓣9.4 片长6小时6分钟
电影是商品、是现实、是技术,但无论如何,电影最重要的形态永远是艺术。把这一段放在最后,是希望热爱电影的人心怀信心。虽然是鸡汤,还是要引用这句《熔炉》的台词:
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
电影,说千道万,仍然是在讲故事。电影是梦的产物,没有故事,技术再发达、特效再精彩,也只是空洞、呆板的躯壳。电影是讲故事的集大成者,它是将视觉投射在立体空间的画作、是用动作表现的舞蹈、是不需要舞台的戏剧、是节奏和时间的音乐、是光与影的文学。
《钢琴家》
故事不能当饭吃,故事不能当觉睡,但故事就不是人类的必需品了吗?不是的。自人类有了思想,故事就一直是人类的刚需。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它令我们学会思考、教会我们去爱、教会我们做梦、鼓励我们走出冒险的第一步、令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
这个世界需要故事,而电影作为讲故事方式的一种,比戏剧更真实,比文学更生动,比诗歌更感人。
所以,这个世界需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