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之西路军在景泰》系列报道之(八)血战终日破残敌 卒获全胜传捷报

2019-10-25   景泰融媒

1936年10月28日,红四方面军九军进入景泰后,在锁罕堡、福禄水一带布防,11月1日,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率部进驻福禄水,红九军6000余名将士在景泰西南部与马家军鏖战,以少胜多,著名的“大拉牌战斗”让大安——这个普通的西北小村子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徐向前、陈昌浩向中央及红四方面军发出的“大拉牌战斗胜利捷报”鼓舞了渡河将士,坚定了将士们与敌坚决斗争的信念。今天的系列报道《红色记忆之西路军在景泰》推出:血战终日破残敌 卒获全胜传捷报

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就是喜泉镇福禄水村,1936年11月初,红西路军九军军部进驻这里,小村庄一度成为红九军指挥中枢。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当时福禄水是咱们西路军红九军驻地,副总指挥王树声坐镇闫家堡子,指挥了大拉牌战斗。

闫家堡子位于福禄水村西面,堡子如今只余断壁残垣,山脊上的瞭望台伸出堡子外,保存较好。八十二年前的那个冬天,矗立在西北群山之间的闫家堡子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军民互助,老百姓忙着推磨碾米,为部队提供给养。而十多公里外的红九军27师驻地大拉牌也即将迎来一场大仗。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九军的总部进到福禄水,九军的27师于10月30号进驻到大拉牌。到了大拉牌以后,咱们27师有三个团,80团、81团他们在靠近西面的雷家院、车马店防护,刘家大院则作为零时指挥部,由76团,他的团长叫作肖永继,由他来防守,护卫指挥部。

当时的景泰县和西北大多数区域一样,堡寨稀疏,居民零散,红军也只能分散驻扎。地处交通要道的大拉牌村,当时是景泰至兰州、永登一带的旱路码头,村子西面是一道20公里长的峡谷,峡谷西端与正路镇台子圈村接壤,南北两面山岭起伏,蜿蜒向东西延伸,地势极为险要。11月1日,敌马元海带领青海援兵到达永登,先头部队5000余人进入雷家峡,与27师7连遭遇,激烈交战后,7连撤往大拉牌村。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马家队伍他们分两路一路从南面山上进攻,一路从北面那个沙河进攻。

至11月4日,红九军27师一部已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在大拉牌、雷家峡一带鏖战多日。危急时刻,驻福禄水、锁罕堡的红25师赶来增援,红军开始反攻,敌人全线溃败。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红军就成了内外夹击,27师在各个点上守卫着,25师从外面对马家队伍内外夹击,最后打败了马家队伍,马家队伍失败以后,民团也好、骑兵也好,都向雷家峡逃跑。

11月5日,战斗结束,马家军逃出大拉牌,经雷家峡西窜,红军乘胜追击,直达20公里外的镇虏堡(今正路村)。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咱们红军有五个营,人少,马家队伍要5000多人,所以大拉牌战斗,我们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消灭马家队伍将近600人,有机枪什么的,我们红军都把它们收来了。俘虏了有100多人,经过工作,有的愿意走的就发给路费,有的愿意留下来当红军的就接收了他们。

大拉牌一战,红军歼敌500余,俘敌100余,缴获山炮3门,机枪数挺。徐向前、陈昌浩向全军发出了《大拉牌战斗胜利捷报》。后来,由于战局形势变化,红军从11月9日起,陆续向西开拔。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红军要走的时候在大拉牌有七八十个伤员,红军向古浪河西开拔的时候,这些伤员带不上,王树声就召集福禄水的一些老乡开了座谈会。

福禄水村的老乡收留掩护这些伤员,对他们进行了救护。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福禄水的老百姓多数都对这些红军进行了救助,帮助。一部分,有十来个红军伤养好就去找部队离开了。还有五六十个就没有养好,因为他们伤势很严重,再加上营养又赶不上,陆续的就去世了。

当地的乡亲们将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的遗体掩埋在八大窑,经历80多年风雨后,八大窑遗址与山川一体,已难区分,英烈们托体同山阿,与蓝天白云相伴,长眠于此。伤重不治牺牲的战士们的遗体则被掩埋在大湖滩,30多年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734部队、当地驻军5395部队与福禄村大队革委会一起整修了红军坟。1999年,当地政府为红军坟立碑,正面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烈士之墓”,并刻有碑文。

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为了纪念西路军的烈士,讲好他们的故事,每年福禄水附近的学校、老百姓都来给他们烧纸祭奠。

如今的“红军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福禄水村一角静静矗立,修葺平整的陵园成为人们缅怀西路军精神、长征精神的依托,激励着后辈为伟大祖国的复兴而继续奋斗!

【血染的风采】武正秀:流落景泰 定居三道埫

1914年出生在四川省达县的女红军武正秀也是流落在景泰县的一颗红色种子,作为红四方面军供给部兵工厂排长的武正秀随四方面军渡河西征,在景泰,她参加了尾泉、赵家水、锁罕堡战斗。有着三年军龄的“老红军”武正秀在1936年到达景泰时,刚刚22岁,抱着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初心,她和战友们一道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途。

1937年1月,高台保卫战失败后,与部队失散的武正秀流落到了景泰县寺滩乡三道埫村。以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武正秀便在三道埫——这个远离家乡的西北小山村里度过。解放前,她勤劳耕耘,挣扎着生存;解放后,武正秀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又经历了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在漫长岁月中,她用一腔正气书写革命者的忠诚。1986年,武正秀与世长辞,终年73岁。(融媒体记者李蒲科、陶雁玲、卢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