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永一升平,老汕头的殷实之地

2020-02-20     大潮汕湾视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城区已形成三大商业网,即小公园、“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百载商埠”商业之盛曾经居全国第七位。当年汕头市区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故有“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之说

一提起商埠汕头的发展,总离不开小公园、“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这里的“四永一升平”指的是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街、永兴街和升平路。如若从南到北排列的话,顺序应该是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其中永兴街、永和街、永安街一齐穿越永平路、德兴路、商平路、海平路,与西堤路接壤。永泰街最短,门牌号只有36号,与永泰路连接。就在这范围不算很大的地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是汕头埠的殷实之地。俗语“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 至今仍在市民中流传着。

多少次,我穿行在“四永一升平”的大街小巷里,看着与自家老屋相似、人去楼空的西式建筑,试图重拾历史留下的零碎记录,复原那段值得回首的历史。

万商云集之区

“四永一升平”历来就是汕头埠商贸活跃之地,商家青睐之处,此有一例:月浦沟南许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世孙许世祐,在汕头开埠初期就将原在庵埠一带的商号转至汕头,设桂利行,主营漆类、纸业、土特产贸易等,并分设铺号达十七间,遍布于“四永一升平”及新兴街等处,因此赚得“钱银满钵”。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汕头开办洋行、银行的,既有日本人,也有美、英、荷、德等国家的商人。“百载商埠”商业之盛曾经居全国第七位。当年汕头市区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与小公园崛起的苏广洋杂业四大名店组合形成的商业网相比,后起之秀的“四永一升平” 偏重于金融、出口、杂粮批发、水果批发、药材批发。

永安街,在“四永”之中商号最多,查阅民国时期汕头的报纸,发现仅永安街就有光祥昌布行、集成昌行、集大成行、亿兴行、顺泰行、德丰行、开源行等商号数十家,且多数是做大宗买卖的。又因陈慈黉家族在这条街开设米栈,其经营的“暹罗米”质好货足而“财源广进”,由此带动多家米行在此落户,因此被市民称为“米行街”。1923年创刊的《民声报》报馆也设于这条街25号,该报以消息灵通、稳健见长,并十分注重商业信息,发行几千份。新中国成立后,昔日商贾云集的永安街又承载一段辉煌的历史:1952年10月,中国第一张黑白印相纸——“公元相纸”在德兴路86号公元实验室诞生,尔后在1954年迁至永安街建相纸车间进行批量生产,永安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感光材料的摇篮”。

永和街,以拥有二三十家经营南北生意的南北行为特色。当年汕头自身缺乏特色产品,但整个粤东以至闽西赣南的特产很容易便可以通过水陆二路向汕头聚集,然后流向全国各地。这其中有蔗糖、盐、南金、瓷器、棉布、烟丝、茶叶、草席、渔网、抽纱、咸菜、菜脯及其它土特产。汕头又处在南北洋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货物也在这里集中,北至青岛、天津、苏州、上海、宁波等地,南至暹罗、安南等东南亚国家。不管是出口、转口,还是供内销、批发,都在永和街的各家南北行经营范围内。在这里,澄海人开办的厚丰行,是较大的一家。此外,永和街还被称为“金融街”,缘于钱庄、侨批业的兴盛。

永泰街、永兴街主要是做药材业,是药材集散地,药材货源多来自四川、吉林、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也有来自国外的进口药材。药材销路以批发整售给潮梅各地药材行为主,药商往来,生意好不红火。在这里做药材业的“老大”当属“信兴号”,早在光绪六年(1880),揭阳人王海山与池厝渡陈厝洋友人便在永泰街19号合创药材二盘批发的“信兴号”, 是汕头埠最早的药材批发商行之一。光绪廿五年(1899),王海山再与友人开创“信泰号” 专门经营香港药材,并与“信兴号” 形成联号。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信兴号”、“信泰号” 已有资本100万元以上,在药材行业中首屈一指,其经营范围广泛,与广州、香港、上海、天津、汉口、青岛、营口均有业务往来,享有“七港齐”之称,同时还代理南韩高丽参,垄断整个汕头市场。此外,8号是国药公会所在地,22号是信记药材行,沿街还有孙浩记药材行、池南发药材行等等。

昔日的“四永一升平”还有多个行业在此立足,仅一条升平路,说它是“饮食一条街” 并不过分,临街铺面经营饮食的酒楼食肆鳞次栉比:有集祥、干芳、极乐(酒楼),醉琼楼、醉乐园、醉西园(菜馆),太阳观(饼食),临芳园、兴记、西园(冷饮),还有深藏在升平六横街内的“西天巷蚝烙”老字号等等,在上辈人的记忆中,升平路经营饮食的铺面远远不止这些,只是因为年代渐远一些商号被淡忘了。自然,有两家商号上辈人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经常要光顾的联和药房和三一牙刷铺。

“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很多有钱人忙中偷闲,也玩起了收藏。于是,古玩店应运而生,开在这里的古玩字号有同南春(永和街59号)、泰隆(永和街65号)、全兴(升平路81号)、佩玉斋(福安一横街14号)、宝兴(福安街14号)等。

银业批局汇聚之地

“四永一升平”还是银行、银庄、侨批局集中的地方。

仅在升平路就开设了好几家不同职能的银行——升平路72号是民国时期广东省银行汕头分行所在地。该行原为孙中山倡议成立的广东省中央银行,1924年12月在汕头设立支行。升平路97号是国华银行汕头分行所在地,该银行是民国时期国内著名的商业银行之一。升平路116号是中国农工银行汕头分行所在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设立。

汕头开埠之后,地方商人在本地通用的直平码的基础上,在一度流通本地的每重七钱的花边洋银的启发下,创制了本地虚位银元“七兑银”,再由七兑银演化出兑换券“七兑票”,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面前,“惟汕头七兑虚本位独能巍然操伸缩金融之权”(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至1932年,汕头的汇兑庄就多达60家以上,发行纸币总数在500万元以上。在永和街头至永泰街一带,是汇兑庄炒作金银之地。此外,永和街还有一些单纯的金融机构——钱庄,专门从事国内商业往来款项汇兑业务,潮阳人开办的“源兴”便属这一类。

批局多是“四永一升平”一大特色。批局,主要业务是经营华侨附有信件的汇款派送。从1946年统计的汕头市及各县侨批业商号,汕头市共有73家。而设在永兴街就有马合丰、同发利、添兴利、源合兴、魏启峰(商号后改为万丰发)等8家批局,永和街有永安、有信、现盛、普通、振盛兴、宏信、光益、振丰、忱记、马合丰等15家批局,永泰路则有光益裕、协成兴、福利、信大嘉隆等4家批局,永安街有万兴昌、马德发、陈长发3家批局,升平路有荣成利、胜发等3家批局。其中由澄海上华人曾仰梅创办的振盛兴批局设在永和街47号,该批局与曼谷的批局联号,负责中转曼谷本号总局及其它批局转递的侨批。位于永和街66号的有信批局,原为有信银庄,1921年创办,股本达16万银元。总经理是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的黄峻六。有信银庄专设侨批部,除承揽海外联号托解侨批外,还承解汕头市和邻县同业解往香港的回批,是规模最大、信誉较好的一家。而在1946至1948年间,由魏启峰(万丰发)批局经手的侨汇总额约占全潮汕50%以上。

此外,永泰街4号是汕头侨批业公会的会址。该公会原是成立于光绪中叶的南侨批业公所,1926年改为现名,是各侨批局的联合机构,当年汕头有60多家侨批局加入该公会。

华侨投资房产之地

开埠后,汕头以“老市”为轴心不断向南、西南方向开发海坦建造房屋,“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 均在这个时期开发建设。初期的房屋较简陋,多为贝灰砂结构,亦宅亦店,宅店混建。光绪十四年永和街发生火灾,全街300多间宅店烧剩一片焦土。16年后,这条街复建的宅店仅有32间……

1929年,汕头市政府提出以改造狭窄街道和旧房为市政建设重点。当时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华侨受到“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把投资目标转向自已的家乡,华侨投资成为促进汕头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据《侨史论丛》载,这一时期,在全市房屋建设总投资2100余万元(银元)中,华侨投资达930万元,投资者600余户……这些侨房,多数分布在“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华侨陈慈黉后人陈守明,也在这个时期积极参与汕头建设。黉利家族投资汕头的房地产业,是缘于这种因素:黉利集团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初,区域性经贸暂时收缩之时,抽出大笔资金投建楼房群,既是为了在汕头重点加强家族物业建设,也带有把汕头作为逃避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泰国日后可能排华的避风港的双重用意。于是在1929年正式成立一个主办家族广建楼房群的“三利公司”,1929年至1933年间至少动用资金500万银元,在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商平路、海平路、福合埕和中山公园前一带购置大批地产建筑及购买房屋400余座,约占这期间汕头市新旧楼房总数的十分之一。

祖籍潮安庵埠镇的新加坡荣利源家族,投资兴建整条荣隆街楼房。祖籍潮安枫溪、在香港专营潮州瓷器的吴潮川等,也于上世纪30年代在“四永一升平”兴建楼房多座。从商言商,华侨投资房地产,不仅是为其自身利益所在,同时也为汕头的市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OhHanABgx9BqZZIbU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