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战场两场精彩单挑,四名虎将上阵,只是为了突出一个人

2020-07-07   我说今史

原标题:官渡战场两场精彩单挑,四名虎将上阵,只是为了突出一个人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沮授、张郃、高览、曹操和刘晔。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白马及延津之战结束后,袁绍下令大军主力向官渡进发。谋士田丰在狱中写信给袁绍,劝阻袁绍出兵。但另一谋士逢纪却认为田丰的意见为不祥之语,令袁绍对田丰更为恼怒。沮授又提出与田丰相似的看法,结果被袁绍下令看押。随后,袁绍亲率七十万大军向官渡进发。得知袁绍大兵压境,曹操也迅速调集人马。双方数十万大军终于在官渡遭遇。

在首战中,张郃拍马而出,与张辽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此后,许褚又与高览对阵,依然是杀得难分难解。曹操命夏侯惇、曹洪各率部冲阵,袁军万箭齐发,令曹军伤亡惨重。随后,袁军又在谋士审配的建议下垒土成山,向曹军营寨射箭。为了躲避箭雨,曹军将士不得不顶着盾牌、趴在地上进行防御,情形苦不堪言。

见此情形,谋士刘晔提出建议,制作发石车进行反击,令袁军弓箭手伤亡无数,袁军将士将其称之为“霹雳车”,恐惧万分。随后,审配想出了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的办法,但又被刘晔识破。在刘晔的建议下,曹军采取了绕营掘长堑的对策,令袁军无功而返。战事也随即进入了胶着阶段。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锋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后汉书•袁绍传》载:“(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发石车击绍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这段史料几乎被作者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小说当中。

不过,尽管“霹雳车”的确是官渡之战前进的产物,但却并非曹操的谋士刘晔所研制并使用到战场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此时的刘晔并不在曹军官渡之战的前线。

据《三国志•刘晔传》载,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晔尚在扬州地区协助割据势力刘勋对付孙策。结果孙策施展计策,将刘勋调出老巢皖城,趁机将其攻占,随后又对刘勋发动猛攻。刘勋不敌,只得逃往中原投靠曹操。

不过,刘晔虽然随刘勋一起来到中原,但并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只得回到家乡寿春。直到赤壁之战结束后,刘晔才终于得到曹操的赏识,成为曹魏智囊团中的一员。因此,刘晔也就不可能去参加官渡之战,更不可能为曹操献策了。

说完了刘晔,再来说说张郃、高览与张辽、许褚的这场单挑。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已经提过,所谓的武将之间的单挑,在历史上其实是很少发生的,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也仅有四次。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的单挑,是小说作者为了突出将领的武艺而特意设计出来的。那么,在这四位参与单挑的将领中,作者是想突出谁呢?

从小说后续的发展来看,此战过后不久,高览就在与赵云的较量中被杀。因此,首先可以将他排除在外。而在剩下的三位中,有两位的武艺在之前已经有过描述。关于许褚的高强武艺,在小说第十二回与典韦的较量中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至于张辽的武艺,尽管在之前的故事情节中没有具体的战例,但作者在第十八回中通过关羽与张飞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了张辽的武艺高低。在该回中,关羽是这么说的:“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这就足以说明了张辽的武艺。

排除了高览、许昌和张辽,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作者的这场单挑突出的只有一个人:张郃。为什么作者要突出张郃呢?这是因为张郃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小说第九十九回中,诸葛亮说过这样一段话:“尝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吾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吾当除之。”有了张郃与张辽单挑的情节,读者就能感受了到张郃的神勇,这也为后来张郃在对诸葛亮时的突出表现埋下伏笔。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