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increases access to what is scarce. ”这是海外知名投资人对“科技”一词的解释。这句话很难原汁原味地翻译,大概意思是,“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径”。
在过去几年,教育行业逐渐与科技融合。也因此,有了“科技加持教育”这个说法。这篇文章将展开探讨三个方向,分别是“科技加持教育”的驱动力、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先来理解教育与科技为何能够彼此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高度互补、且互相需要。
我国教育极度需要科技的加持。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年龄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早已是共识。而这主要体现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
有何凭证?以结果来看,根据 2018 年各省高考一本上线率数据,京津沪三地的一本上线率最高,分别为 34.1%、33.6%、29.0%;云南地区的一本上线率最低,为 7.8%,只有北京的 1/4。
(2018 年全国各省一本上线率)
如何打破这种不平衡?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是关键破局点。
科技能带来什么?其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可以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其二,大数据、AI 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学习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习体验。
“下沉”这个词在消费领域已经被提及太多次,事实上教育也正在“下沉”。毕竟,三四线城市的教育需求强劲,家长付费意愿高,有了直播技术及双师课堂,得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可以进行远程学习,有机会受到名师的指导。自然是皆大欢喜。
反过来说,科技也需要借助教育来落地。
我们都知道,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重的服务行业,极度消耗人力,也极度依赖人力。而科技的作用是什么?能够带来边际效应。所以说,科技借由教育来发挥真正价值是非常合理的。
对消费者来说,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天赋都有差异,因材施教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但是这对教师资源的数量、素质要求都太高,能够负担如此高昂成本的学生,能有多少?
好在,有了科技的加持,教育行业从内容、产品、流量、服务到变现,诸多环节都有望得到边际效应。
以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巨头——新东方、好未来为例。二者为何在近几年频频提及、大力布局在线教育?
为了广阔的市场和尚未被很好满足的巨大需求。
传统教育体系中,师生比限制了教育公司发展的天花板,而新东方、好未来都看重了双师模式。它不仅能改善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状态,还能助力教育机构突破师生比的限制,以低师生比实现快速扩张。
来看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业务过去几年的发展就能明白。自 2015 年起,学而思网校转型为“直播 +录播+辅导老师”模式 ,2016 年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截至 2017 年,学而思网校营收同比增速达 97.8%。
(2011-2017 财年学而思网校营业收入)
理解了科技与教育相互需要的现状,我们再拉出一条时间线,看看过去十多年以来,科技迭代是如何推动教育产业发展的。
目前行业内比较公允的划分方式是,科技在教育行业的渗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09 年前后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在线教育兴起,主要模式为网校,代表性企业包括沪江网校、新东方在线等;
2)2012 年直播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教育行业高速发展,O2O 辅导、直播课堂、MOOC 等在线教育产品出现,众多在线教育机构诞生,如直播类的 Vipkid、学习视频类的网易云课堂、知识付费类的喜马拉雅、 得到等;
3)目前,AI 等新技术与教育结合,教育行业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不仅有望在一些大规模、非标化、需要人为去做的内容上降低人工成本,还能应用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路径规划、行为大数据的追踪分析上。
来详细解释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主流玩家:
在线教育兴起的最初阶段是网校和录播视频。
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2000 年前后中国在线教育才刚开始起步。这时出现了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多以教育论坛为主,最大特点是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教育资源得以在多数人群中开始共享。
人们原先习惯在各大论坛搜寻免费学习资料,但优质教育资源实在稀缺,于是部分教育网站开始向用户收费,比如沪江论坛逐渐发展为沪江网校,这一时期教育资源多以录播视频、题库等形式为主,类似的企业还有新东方在线、华图网校、中华会计网。
而今天回过头再看,沪江教育从一个免费 BBS 起步,2001-2006 年逐步扩充产品及服务种类,陆续推出沪江英语、沪江日语与沪江部落。2009 年,互联网互动综合学习平台沪江网校推出,截至 2017 年年末,沪江累计用户数达 1.7 亿。
类似案例还有新东方在线,它原本是新东方旗下的在线教育品牌。2016 年独立,2018 年 7 月,新东方在线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赴港上市。
如果翻看其招股书,可以发现过去几年营收增速颇为亮眼。2018 财年,新东方在线实现营收 6.50 亿元,同比增长 45.8%,这时候大部分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在亏损,但它却能实现盈利。
(2016-2018 财年新东方在线营收结构)
大概到了 2012 年左右,互联网与教育开始深入结合。
2012 年堪称移动互联网元年,这一年诞生了众多日后非常有名的公司,比如美团、滴滴、小米等,教育行业也如此。
为何是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会?简单来说,最初的网校基本都依赖于 PC 端,而移动端的发展使得用户更加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与穿戴设备进行学习。再加上教育内容的互动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用户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以 VIPKID 为例,它成立于 2013 年,通过北美外教 1 对 1 在线视频的方式面向国内 4-12 岁的学生教授少儿英语课程。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先后历经近十轮融资,受到包括腾讯、红杉资本、云锋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与此同时,其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签约的北美外教数量自 2017 年起快速增长,截至 2018 年 8 月已经突破 6 万名。据说其 2018 年营收也已经近百亿规模。
同步发展的还有网易有道,它通过免费的学习工具积累用户基础与流量,后来涉足在线教育的内容供应领域。旗下有道词典广受欢迎,2018 年年初用户量超过 7 亿。后来推出了有道精品课在线教育产品,主要面向 K12 及大学生人群,完成了从学习工具到教育内容供应的转变。
而就在数月之前,网易有道成功赴美上市,虽然上市首日股价破发,但遮掩不了它是网易系中第一个独立 IPO 公司的光芒。
2018、2019 年左右,随着 AI 运用的深化,在线教育开始进入智能时代。
AI 与教育结合有两个重要方向:其一是,AI 将应用于一些大规模、非标化、需要人为去做的内容上,方便降低人工成本;其二则是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路径规划以及行为大数据的追踪分析上。
这不仅方便教师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研上,于是教育机构可以因此师生比的天花板、以实现快速扩张。而且还能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效果,更加接近因材施教。
在这方面,目前成熟案例并不多,好未来可能算是一个。2017 年好未来投资 FaceThink, FaceThink 是国内一家专注于情绪识别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自此,AI 开始成为好未来重点投入的技术方向。
随后,好未来成立 AI Lab 人工智能实验室,专注在计算机视觉、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及创新。
流利说可能也算一个。它原本是一款利用语音评估技术的英语口语学习应用,2018 年 9 月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目前用户过亿,其主要产品是流利说 App ,以及定制化 AI 交互课程“懂你英语”。
眼下显然还远远未到终局。按照业内观点,接下来,教育与科技最容易迸出火花的结合点有二:K12 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K12 市场一直都是教育培训的核心领域,市场规模庞大,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与大数据强相关,所以,一旦教育企业与科技结合,面向 C 端用户提供在线教育产品与服务,可以获得丰富的数据,并借此将成果输出到 B 端客户,大规模运用到教学中。
此外,VR/AR 技术是否能够重塑线下教育场景?这也是教育行业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重要革新。
而在职业教育赛道,事实上,双师课堂最早就始于职业教育,因为接受教育的用户足够独立自主。眼下在各细分赛道中,职业教育的互联网渗透率也是最高的,其中 IT 职业教育在线化渗透率为 14.7%,驾考类为 6.8%,金融财会为 4.9%,均大幅高于其他领域。
再加上,随着泛教育领域知识付费概念的兴起,职业教育用户本身付费意愿够高、用户变现、移动端增速明显、用户碎片化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这些都是利好职业教育更好地线上化的重要因素。
总之,科技早已开始在教育行业发挥作用,我们可以期待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