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理取闹不听话,可能是这两个原因导致

2019-09-07     湾妈育儿

闺蜜如如最近找我诉苦,说最近刚满3岁的儿子小诚,总是爱唱反调、越来越不听话。不论是苦口婆心给他讲道理,还是责备惩罚都没办法。

明明告诉孩子出门在外不要乱跑,小诚就要跑给妈妈追。

明明约定好饭前不吃零食,一转身小诚已经吃完2包饼干。

更可怕的是,如如最近只要带着儿子去逛商场,小诚就会拉着妈妈说“想去玩具店看奥特曼。”

但每次只要看到奥特曼,小诚就会在玩具店内歇斯底里哭闹,要妈妈买给他!

眼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如如只好匆匆忙忙的结帐带着儿子离开。

为什么孩子脱离婴儿时期,开始学会走路、说话之后,忽然变得无理取闹,还总和父母对着干。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不断破坏我们立下的规矩呢?

孩子不听话无理取闹的原因

1.孩子处于自我认同敏感期。

在1岁半~3岁的阶段,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愿意由父母摆布,因此想透过反抗来和父母做切割。当孩子想做的事情被成人阻止,便会出现反抗的行为,并且说“不要”来获取自我认同。

这就是俗称的“可怕的2岁”叛逆期,家长会发现孩子嘴里老喊着“我不要!”

你喊孩子来吃饭,他不要!

你说只能给一根棒棒糖,他偏吵着要两根!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对于事物有一套自己的坚持,如果不按他的想法来做事,就以哭闹反抗!

不但经常和爹妈唱反调,还动不动破坏规矩挑战家长的底线。

很多妈妈无奈的表示,孩子总是用哭闹方式破坏规矩,并试探自己的底线。其实孩子探索与挑战环境是天性。当孩子发现哭闹能让成人让步,便会变本加厉的哭直到大家满足他。

很多家长选择用责备、威胁恐吓来让孩子屈服,然而负面的言语容易挑动孩子的情绪,往往让原本理性的亲子沟通变成失控的场面,有的爹妈拗不过孩子,只好在哭闹下妥协。

就像案例中如如的做法一样,在儿子哭闹下不得不妥协买奥特曼。

2.大脑容易忽略否定指令

美国认知心理学教授莱考夫,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告诉参与者“现在闭上眼睛,请不要去想房间里有头粉红色的大象!千万别想那只粉色大象。”

当参予者在被告知别想大象时,他们的脑海却立刻快速浮现粉色大象的影像。

这个实验说明了:

人的潜意识很难辨识“不”和“别”,经常会自动忽略这些否定指令,本来原意是不要想,结果大脑忽略了“不”,只听到了后面的“要想!”

所以当孩子听到了你说

“不要在马路上跑!”

“不可以乱丢玩具!”

“别看电视了!”

孩子的潜意识自动过滤了“不要”和“别”等否定指令,所以他的脑中浮现的是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你对孩子说“不要……”的时候,孩子仍然听不进去!

应对解决方法

1.陪孩子玩“你来做主”的游戏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说“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向孩子提供选择。”

她提出了“有限选择”的概念,请家长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当叛逆期的孩子发现能自己做决定,感受到被成人尊重,自然也乐意做出选择。

湾妈在2岁半的女儿身上实践“有限选择”,发现甯甯有时作出选择后,仍然会有讨价还价、耍赖的情况发生。

比如,提醒女儿快到睡觉时间了,询问孩子“要5分钟后回房间?还是10分钟后回房间?你来决定!”

甯甯告诉我“10分钟后。”但时间到了她却又想耍赖。

于是,我在“有限选择”中加入了规范及后果。

我对她说“现在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你想要现在回房间,我们讲睡前故事睡觉,还是继续在客厅玩等一下没故事听?”

睡前故事是我们母女的睡前仪式,也是女儿的最爱!但处于叛逆期的女儿眼睛看着我,挑衅的喊着“在客厅玩!”

等到女儿玩累了,揉着眼睛来找我讲故事时,我告诉她“今天没办法讲故事给你听,因为你选择在客厅玩,不回房间睡觉。”

通过这个小游戏,家长提供两个选择给孩子,并在选择中加入规范及后果。通常后果是孩子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不要担心孩子选错,让孩子自行面对选择的结果,从经验中学习,下次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2.事先约定,说到做到

孩子经常破坏规矩,很可能是父母没有坚持原则。当孩子想用哭闹试探或是耍赖时,爹妈需要做到的是:稳定情绪保持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妥协。父母对孩子说出口的话要说到做到,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举例,下次如如可以在进商场前,跟儿子事先约定今天不买玩具,只能看奥特曼但不买回家。如果儿子一直哭闹吵着要买,就马上离开商场。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闹时,容易情绪化的威胁孩子“你再哭!再哭下次再也不带你逛商场了。”

一方面这样的威胁自己根本做不到,孩子会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威胁、情绪化的言语也会刺激孩子,让场面更难看。

孩子耍赖破坏约定时,爹妈只需要冷静地将孩子带离现场,让孩子体会到哭闹无效。当他发现你是认真的执行约定时,下次就会乖乖遵守规矩。

3.用“请”和“可以”正面引导

还记得带着女儿逛商场时,她经常不愿牵手到处乱跑,我以前总是跟在后面边追边吼“不要跑!”不吼还好一吼女儿跑的更快。

湾妈经常为了这件事头痛不已,直到了解“不要去想粉色大象”的心理实验后,我开始刻意练习减少“不要”开头的命令句,改用“请”与“可以”告诉女儿该做的事情。

比如,有一天,老公发现女儿拿蜡笔在画桌子,他上前制止“不可以画桌子!”

但女儿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画桌子,于是跑去凃墙壁。

老公气的大吼“不准画墙壁!”孩子情绪上来了,朝着他大喊“我讨厌爸爸!”

顿时父女俩的气氛很紧张,我赶紧从抽屉给她找来一张白纸对她说“你可以画在这里。”

与其告诉孩子“不准”做什么,不如正面的引导孩子“可以”做什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4bgCm0BJleJMoPMiM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