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汉口大街有一幢老建筑,这是一座“日本楼”,昔日,它是附近满铁建筑中的一座,占地面积不大,也并不出众。解放后,围绕长春站的满铁建筑大多已被拆除,而这座楼却得以保留下来,这座楼最初的功用是什么,它因何被保留下来了呢?
据介绍,这幢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昔日是满铁社员消费组合。“组合”大体相当于“合作社”。昔日的满铁雇用的职工称为社员,满铁为稳定社员队伍,从一开始就实行一种高福利的政策。满铁成立后,即牵头在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一种合作社性质的消费组合,该组合是满铁为其社员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机构。主要是依托满铁控制铁路的优势,为铁路沿线的日本职工提供丰富的、价格低廉或紧俏的商品。
资料显示,满铁社员消费组合以满铁的全部日本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组合员仅限于日本人。“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满铁实力的不断增强,社员人数也剧增。满铁社员消费组合的所有商品实行无利或微利销售,所供物资按规模实行配给制,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而且满足供应。根据1939年的记述,满铁社员消费组合是保障满铁沿线6万员工及其家属大约16万人生活消费的组织,保障当时在伪满洲国生活的将近六分之一日本人的生活消费。
1937年,日本为了粉饰伪满洲国的“独立性”,宣布取消治外法权,并按规定撤销附属地的行政权,原满铁附属地的行政设施及官吏也随之移交给伪满洲国政府。之后,满铁社员消费组合与伪满洲国官吏消费组合合并。
解放后,昔日的满铁社员消费组合由铁路系统接收,这幢楼也沿袭了原来的功能,曾作为铁路系统职工商店,为铁路职工提供廉价、丰富的商业服务。在解放初期的艰难岁月里,作为铁路系统的职工,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得到廉价、丰富的各地各类商品。
昔日,这幢楼被称为“铁路商店”或“铁路副食”,一般百姓看来,显得有些神秘。当年,铁路系统的职工凭借一个“小本”,就可以在这里买到市面上难得一见的应季水果和水产品,品种很丰富,价格也不高。而普通市民是无法享有这一特权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物资的丰富,铁路商店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此后,这幢楼一直对外出租改作他用。随着周边曾经的满铁建筑被拆除,这幢楼可能因为占地面积不大,开发利用的价值有限而得以保留下来。但由于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楼体及内部破损严重,外立面也多次被拆除。目前,不少长春历史爱好者呼吁对这座老建筑进行有效保护,要“修旧如旧”,恢复楼体曾经的面貌。
信息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