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注定要过一个不同的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待在了家里不出门,在大年初一时跟全家一起看了《囧妈》,这部电影的口碑在网络上呈现了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电影不知所云,完全get不到笑点,但有人则认为电影非常真实,完全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在电影中徐峥饰演徐伊万,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所成。本来是要坐飞机去美国,却意外地和妈妈卢小花(黄梅莹 饰)坐上了去往俄罗斯的火车。
在旅途中徐伊万多次被妈妈无间断投喂,就连上厕所都要计算好时间,猛灌水,这些都让徐伊万非常崩溃,并且斥责了妈妈。
但他妈妈却不理解并且很受伤,我明明是为你好,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呢?
一句“为你好”成了父母将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的枷锁。
一、被控制的孩子,越控制,孩子离你越远
“你管那么多干嘛?这些我都知道的不用你说。”
“我知道呀,我知道呀,你怎么什么都管,烦不烦啊?”
“我不吃,我不吃,你们爱谁吃谁吃。”
这些片段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写照。
一位朋友曾经讲述过她的妈妈是怎样的强势:
我的衣服,永远都是我妈觉得好看的,我才能穿,和我妈去买衣服,让我试了无数件衣服后,总是选我不喜欢,但是还要她觉得好看的,一定要买下来。所以我很讨厌逛街买衣服,我妈还和店员夸我是帮她省钱。
我的发型,永远都是我妈帮我决定,小时候超级想留长发,做梦都是自己留了长发。可是一直到上大学才实现长发梦想。
偷看我的日记(小学,因为后来不写了),撕我海报(初中),让我删朋友圈(大学),翻我书包箱子(一直到现在)。
家里的菜两个月不变。只要我喜欢吃什么,我妈就会一直烧那几道菜,中饭,晚饭,烧到我吃腻了为止。
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了这位朋友高中之前非常听话,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高中以后开始叛逆,什么事情都反着来,一直到现在(已经奔四了)。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人的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思想和生活。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看上去完美,实际内心已经千疮百孔,并且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二、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确“爱”的表达方式,感情才不会错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对于孩子来说,来自家人尤其是妈妈的爱就是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事实上,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孩子的,他们愿意倾其所有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然而,为什么有时候这份爱却显得那么沉重?往往让亲子关系紧张,充满隔阂,就像囧妈中,妈妈对徐伊万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对他的爱,但是收到的却是徐伊万对妈们的斥责和嫌弃。
所以对孩子的爱,需要我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这要看父母,是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无条件的理解,还是一个冷冰冰的自动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的机器人?
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确“爱”的表达方式,感情才不会错位。
为此,作为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说出对孩子的爱
在表达对孩子爱的方式中,语言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父母除了对孩子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外,用其他表达爱的话语也可以,只要能让孩子听后“咯咯”直笑,或者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表明孩子已经感觉到了父母对他的爱。
2、多进行皮肤接触
在囧妈中,袁泉对徐峥说过一句:“可不可以给你妈妈一个拥抱啊!”虽然这个拥抱的含义泛指很多,但是父母跟孩子之间要经常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和拥抱。
有一首儿歌唱道:“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歌词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其实,拥抱、亲吻不只是简单的身体语言,更能传递给孩子一种爱的力量,让他们坚信爸爸妈妈会永远爱自己。
因此,作为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不妨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握一下他的小手,亲亲他的小脸,或者给他来一个大大的拥抱等,这些都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爱、被接受、被支持的,从而孩子也能慢慢学会给予回报,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3、多进行目光交流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父母要蹲下来或者抱着孩子,用眼睛注视,即使不用多说什么,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父母的这种神情和动作足以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被爱的满足感。
4、多抽出时间陪伴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陪伴对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他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因此,父母不要整天只忙于工作,而是要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这样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这种陪伴不是心不在焉的陪伴,比如,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却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所以希望父母要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和孩子一起玩耍,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三、孩子渴望拥有独立自由的心灵世界
“人的成长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爱,一样是自由”
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首先是自己的主人,是自由的,这个自由不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执行自己的计划,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有一个小女孩,看到路边有卖炒栗子的,就缠着妈妈非要买。妈妈拗不过她,就给她买了一袋。这时,公交车来了。母女俩坐上车后,妈妈就开始剥栗子。
小女孩看到后,着急地嚷嚷着:“我要剥,我要剥……”
可是,妈妈却坚持自己剥:“你剥不卫生,吃了会生病的。”
小女孩更着急了:“我要剥嘛,我就要剥嘛。”
可是妈妈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不行!”这时女孩表现出一脸的乞求,还有被妈妈拒绝后的无奈和伤心。
终于,妈妈剥完栗子了,她笑着对小女孩说:“剥完了,吃吧,再着急也要讲卫生啊。”
可是,小女孩却板着小脸,狠狠地说:“我不吃!”
妈妈听了,既惊讶又生气:“什么?我费了半天劲给你剥好,你竟然不吃啦?这不是折腾人吗……”
这个事例中女孩的妈妈根本就没有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许孩子只是想要体验一下剥栗子的动作及过程,以及积攒剥栗子皮的经验,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正常需要。
事实上,许多父母都会“无情”地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比如,孩子学习吃饭、学习穿衣服等机会,常常被父母以各种理由剥夺掉。
担心孩子太小,总是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或者穿衣服太慢而耽误时间,于是父母总是忍不住直接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服。
父母这样做或许节省了一些时间,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最后孩子会变得什么都不会做。
其实,孩子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想要独立表达感情以及自己做事的要求,这样既合理又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和意志来压制孩子,很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要把自由还给孩子,让他们时常保持心情愉悦,这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在以下3个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1、让孩子思想自由
让孩子思想自由,是指父母在要求、限制孩子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
1974年,英国的乔安·佛里曼教授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
她观察研究了210名在数理、音乐和艺术领域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结果发现其中只有6名孩子能将自己的天赋发扬光大,并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优势。
另外,其他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由于面临着过大的家庭压力,使得他们的潜能无法被发挥出来。
因此,作为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快乐、优秀,就不要过早地禁锢他的思想。
尤其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更要让孩子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
2、给孩子时间上的自由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自控力有限,因此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时间。
于是,他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样,孩子自己的时间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了。
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孩子在自主安排时间的过程中得到的益处会更多。
股神巴菲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巴菲特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管得不是太多。他整天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他们无聊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记下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上的车牌号,在大人眼里,他们完全是在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巴菲特因此而锻炼出超强的数字记忆的能力。
可见,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时间,孩子可能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孩子自由地思考时,他的思维空间将会被更好地拓展;
当孩子自由地玩耍时,他的智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他自己找事情做时,他的兴趣爱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越早,对他越有益。
3、给孩子尝试的自由
有了思想和时间上的自由,孩子还需要尝试的自由。
不管孩子做什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父母都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尝试的结果将比父母的经验教育来得震撼,也更容易被孩子牢牢记住。
当然,给孩子尝试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孩子自主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进行必要的追踪保护,以便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和引导。
结语:
最后,送给每一位父母一首纪伯伦的小诗节选。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