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家从13岁喜欢他,为他守身20年终于牵手,留下一幅画感动世人

2019-10-12   陈洪标写字说画

陈洪标|文【本文共 3955个字,14张图片】

女画家从13岁喜欢他,为他守身20年终于牵手,留下一幅画感动世人!

​她是一位不知名的画家,但她绝对是一位民国传奇人物。她叫周峻,字养浩,祖籍南京,一八九零年出生于杭州富阳新登,擅长写诗和绘画,性格文静贤淑,聪慧好学,读过爱国女校,思想新潮,精通英语。

13岁那年成为周峻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她在上海爱国女学读书,这所学校是一九零二年由中国教育会创办的女学,后来改名为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是现在的上海市爱国中学。这一年她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比她大22岁的男人,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

这个男人不高不矮,谈不上有多英俊,但是他一站在讲台上,听他娓娓道来的讲课,他在她心中的形象就越来越伟岸高大。她喜欢这样既才华横溢,又思想新潮,既胸怀大志,又一腔热血的男人。她第一次听他的讲座,听完了就在心里喜欢上他了。这种喜欢充满了崇敬和炽热。而那一年,他刚刚在杭州与黄仲玉女士,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第一次婚礼是在他21岁中举人时举办的,夫人叫王昭,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尽管这是父母包办的典型旧式婚姻,但他也能将这种婚姻善始善终。期间虽有一些摩擦,好在他已逐渐接受西方新思想,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为了反对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他专门写了一份包含民主与自由的《夫妻公约》,希望可以调节他与妻子的关系。后来,夫妻生活越来越和睦幸福,只可惜王昭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病于一九零零年去世,他悲痛欲绝。

不到一年,家里又为他张罗续弦一事。上门来提亲的人很多,他为了吓跑这些媒人,同时也为革新社会风气,倡导男女平等,专门写下一则思想很超前,条件很苛刻的“求偶启事”刊登在《浙江时报》。比如不识字的不要,缠足的不要,如果他先死妻子不敢再嫁的不要,过不下去不敢离婚的不要等等。尤其后面三条在当时简直是惊世骇俗,媒人一个个都知难而退了,这样让他清净了很长时间,没有人再敢来烦他。

​两年后,身兼数职的他,既是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胡适、竺可桢都在这所学校就读过,现为上海澄衷高级中学。同时又被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自己创办最早的大学——南洋公学,聘为经济特科班总教习。在办学中,有一天他受邀到朋友家作客,无意间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遒劲,题款书法极有功底,喜欢书画的他便向朋友打听此画作者。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画家竟然是一位女性,名叫黄仲玉,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又名黄世振。黄尔轩曾任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二溪巡检,这位父亲很爱这个女儿,反对给她缠足,并支持她的书画爱好,聪颖过人的她竟然通过自学,掌握了诗、书、画诸法,所画兰菊有天然之趣,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后遭战乱,黄尔轩失职流落江湖,黄仲玉就卖书画以补家用。

听完朋友的介绍,他对黄仲玉顿生爱慕,后在朋友的撮合下,他与黄仲玉一见如故,并于一九零二年元旦在杭州举办婚礼。婚前,他与黄仲玉议定,婚礼要节约免俗,并要中西合璧。婚礼上,夫唱妇随,不按浙江一带的风俗而改用大红幛绣“孔子”二字悬于中堂,以示尊崇文明和教育。午后,又以召开演讲会的形式来代替闹洞房。他与黄仲玉的婚礼,开一代新风,一度为友人传为佳话。

​婚后,黄仲玉则随他来到上海,在上海爱国女学任教。也因为这种原因,周峻曾到他家中,请黄老师为她的仕女图题款,为其才情所折服,尤其看到他们夫妻相敬如宾,很羡慕他们的幸福美满生活。这次拜访,让周峻发誓,自己决不能去打扰他们夫妻的平静生活,祝福他们能携手到老,她将这份感情独自深藏心中,秘不示人。

周峻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每次开讲座,她一次都不落下,能听到他的声音就已经很满足了。毕业之后,周峻就离开了上海,到安徽女子学校和神州女子学校任教。

而此时的他,也因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不满,离开了上海,辗转青岛、日本等地。他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而黄仲玉任劳任怨,一直追随左右。后来,他带黄仲玉和子女到了德国。在德国的四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一九一六年十月,他应邀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黄仲玉放弃了自己的书画爱好(见下图六黄仲玉画的扇面),相夫教子,操劳家务,而积劳成疾。

​当时,他正在欧洲等地考察,为不拖累丈夫,黄仲玉偷偷住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一九二一年元月二日,在医院溘然长逝。九日,他在日内瓦惊闻噩耗,悲痛不已,挥泪撰《祭亡妻黄仲玉》:“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合以来,才二十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画、善书,为美术工艺之天才竟不能无限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得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如何耶!……”

​55岁的他在第二任妻子离去之后,对感情已心灰意冷,无心再续弦。但为他说媒的好友接踵而来,其中有一位格外热情的多年挚友,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看他两个还小的孩子总要有人照顾,就三番两次暗示为他说媒,他又提出了比第二次择偶时更加严苛的条件,希望徐新六知难而退:第一,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第二,年龄略大;第三,熟谙英语而能成为研究助手者。心想能符合这么好条件的姑娘早就已经嫁人,你就歇歇吧。

结果徐新六一听却大喜,说有位朋友的女儿,恬静温柔,不但符合所有条件,而且善于书画,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江南才女,33岁了一直未恋爱婚嫁,是“才、学、识三者具备之闺秀也”。这个人就是暗恋了他二十年的周峻。原来正是因为这份对他的痴情,二十年来她的心中再也装不进其他男人,一切顺着自己的心走,一转眼就等他等到了33岁。

在徐新六的安排下,他与周峻正式相知相恋了。因为志趣相投,周峻的到来仿佛就像清澈无比的甘泉,洗涤留在他心头的那些伤痛。两人恋爱备婚的消息一传开,这下可热闹了,一直没有嫁人的姑娘,一嫁就嫁给了大自己22岁的老师,这样的八卦就被有心机之人添油加醋,成为“校长老牛吃嫩草”的版本。

​他虽是北大校长,声名显赫之人,可是在婚姻问题上他依然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这下反而激发了他的牛脾气,在谣言面前绝不退缩。他还在订婚前,特地拍了张单人照,并在照片上写下了“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君订婚”(见上图)。照片上的他露出四分之三的侧脸,目光沉静,自我感觉不错,尤其那种自信,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55岁的人。

​而周峻呢,自然也是满心欢喜,暗恋了二十年,都未曾想过今生还有牵手的机缘,却获老天垂爱,让她的暗恋终于开花结果了。为此,和他订婚后也去拍了张单人照。照片中的准新娘身着民国女学生服,手臂上搭一件皮草,脚下蹬一双高跟鞋,一个文静严肃的女教师瞬间变成了一名都市时髦女郎,可见爱情的力量有多伟大。照片印出来后,他在旁题了一行字:“养浩(周峻,字养浩)三十(三)岁摄影,时九年十二月八日也,与我订婚时”(见上图)。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收获真挚的爱情?自然罕见。他们的婚礼在苏州留园举行,周峻穿着白色的婚纱,手捧鲜花,而他身着西服,从照片上来看,并没有很大的年龄差距感(见下图)。他为自己的第三次新婚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忘年新结闺中契,劝学将为海外游。鲽泳鹣飞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

​新婚十天,周峻就随着丈夫去了“遂于蜜月里,海上听涛声”的海外游学。后来他们一家定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他把夫人和女儿都送到了国立美术学院学绘画,而他依旧潜心编写《哲学纲要》,乐在其中。两人婚后恩爱有加,成为当时海外华人中的佳话。

​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将国画的气韵融入西洋画中,把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在当时这种画风独树一帜(见下图)。他们夫妻又因都喜爱文学、书法和绘画,常常在艺术创作上夫唱妇随。他写一首诗,周峻就写下来,成了一件书法作品(见上图)。周峻画上一幅,然后他就作诗题款。比如周峻在海滨公园水族馆楼上的小窗中,窥见美景,画了一幅风景油画。蔡元培就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叫《水族馆中窗外景》:“水族馆中窗窈窕,海滨园外岛参差。惊涛怪石互吞吐,正是渔舟稳渡时。——孑民”(见下图)。

​那些日子,是周峻一生最美好的日子。每到黄昏,他们就相偕走在布鲁塞尔的林间小道上,畅谈诗画。每到过生日的时候,两人则互赠贺诗,表达爱慕之情。到了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了,还特地去影楼拍了一张纪念写真。如此浪漫,如此以灵魂和精神相随相伴,也只有才子才女成为夫妻后,才能享受到的乐趣。

一九四零年,72岁的他在香港医院与世长辞。50岁的周峻后来一直没有改嫁,她的心也随着一起生活了十七年的丈夫而去了。她回到上海后,就一直生活在华山路303弄16号,她宁愿每天睹物思人,也不要离开。她的余生就是把为他生育的两子一女培养成人(见下图),三个孩子皆学有所成,成了小有名气的物理学研究者。

​尽管周峻留下的油画作品不多,但是却留下了一幅让世人感动的油画(见下图)。画中的人物头发三七分开,西装领带,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捧着本小书似在思索。

​为什么说这样一幅油画就感动了世人?因为她画的是她一生最爱的男人,她把对他的爱倾注在这幅他的半身画像中,这幅画中有她暗恋二十年的深情、痴情和爱情,还有一起生活的亲情。

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最感人的是,他则在这幅油画上,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各殊科。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这在世界油画史,是极为罕见的落款。众所周知,在西方的油画作品上,一直没有题款这样的传统和做法,只有一个画家的签名,而他们夫妻之所以敢为天下先,敢于打破常规也不怕世人耻笑,完全是因深情所致。

另外,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出了两人忘年之恋的热烈与美好,无不令天下人所羡慕,为有情人而自豪。

而周峻笔下的他就是蔡元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