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吃饱饭,老祖宗的这两句告诫,句句是真理

2019-10-11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吃亏受挫后,才真正明白:老祖宗的话确实很受用,非常值得我们牢记在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古人根据生活实践得出的真理,就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了。

农村有句俗语叫:“听人劝,吃饱饭”,我们多聆听老祖宗的教诲,才能少走弯路。《菜根谭》是明朝人洪应明编写的一部处世奇书,书中蕴藏在许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对于我们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谭》中有这两句劝世良言,句句入心,都是真理,可以教我们远祸近福。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 。——《菜根谭》

释义:嘴巴是心的大门,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就会泄露心中的秘密;

早在2000多年前,谋圣鬼谷子先生也说“口者,心之门户也”,他还认为“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一个人的心智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管控住嘴巴,也就管控住了福与祸。

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曾经说过:“当事情来临时候,不论好坏,我们首先闭嘴,也就可以较大部分远离灾祸”。

《醒世恒言·卷二十》说:“机不密,祸先行”,机密事泄漏,就会招致祸害。

《醒世恒言·卷二十九》说:“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人的利害、祸福,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言语决定。

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嘴巴,向他人透露你的真实心思,便会使自己处于被动,或者祸从口出,引火烧身。比如说,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便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让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非常不屑地点评了。

刘邦又问韩信:“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

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回答:“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连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通过这次谈话,让韩信说出了自己内心想法,也深刻感受到了韩信的狂妄和居功自傲。没多久,吕后联合丞相萧何,设计处死了韩信,并诛灭其三族。

古人云:“群居受口”,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你搞不清楚谁是真正的敌人,所以还是谨言慎行为上策。

《菜根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 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处世悬镜》也说:“藏者盛”。所以,我们牢记老祖宗教诲,守口如瓶,不轻易泄露心中的秘密,则可以远祸近福!

2、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菜根谭》

释义:意念是心的双腿,如果防范得不够严谨,就会走上邪门歪道。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放纵自己的欲望。但是儒家思想提倡“慎独”,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而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修养的最高准则。因此,古人说:独处守心,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免得走上邪门歪道。

看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看他独处时候的心思,便可知晓!

小人独自一人时,容易产生一个非分的念头,非分之想积聚多了就会任意妄为,做出欺骗人的坏事,一步步走上歪门邪道。

君子独自一人的时候,会产生出真诚的意念,真诚的念头积聚多了,就会养成处事谨慎的习惯,由此对自己不满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

《菜根谭》甚至说:“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微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意思就是说:欲念上的事,不要乘着某种方便而有所染指,一旦进去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一旦退缩就与真理相隔万水千山。

这段话也是在告诫我们,要随时随地管控好自己的心意,要严加防范,要不然就会自甘堕落,走上邪门歪道!所以,我们牢记老祖宗的教诲,管控好意念,养成慎独的习惯,做到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便可以心安理得,身心富足。

结语:群居守口,管住嘴巴,不随意泄露自己的秘密;独处守心,管住意念,不胡思乱想、肆意妄为。做到了这两点,也就不泄真机,不走邪蹊,实现了真正的“远祸近福”!

听人劝吃饱饭,牢记老祖宗的以上两句告诫,时刻检点对照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可以加强自身修为,还能积德积福。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