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100年(作品全记录上)

2020-03-06     艺术新青年


贝聿铭的100年(作品全集)


贝聿铭这个名字

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

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

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

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1.经典作品

2.作品摘选

3.贝老经历

(本文较长,需耐心观看)


第一部分

【经典作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








改造巴黎卢浮宫设计图纸


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设计的图纸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 多哈

2000—2008


这座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贝老的目标是

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说的,

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

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

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








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

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

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

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美术馆平面图

局部鸟瞰图


鸟瞰图


隧道









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

(新馆)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手绘图



















在建筑的构造上,

玻璃、钢铁结构

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楼高七十层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结构模型


贝聿铭在研究结构模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gDRsHAB3uTiws8K14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