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火了: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2019-08-21   亲子沟通如何说

作者:桐桐妈


这个暑假,由黄磊海清主演的家庭剧《小欢喜》火了!

这是一部围绕“高考”这个主题,讲述4个孩子、3对父母的备考故事。很多网友看过,表示剧情太过真实,总能在里面找到年少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影子。

其中,小陶虹饰演的离异妈妈宋倩与女儿乔英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最让人印象深刻。

宋倩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妈妈”代言人,她生活的中心就是女,毫不夸张地说,孩子就是她的全部。

她对女儿的占有欲极强。

日常表白是这样的:“妈妈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呀!自从你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更没离开过妈妈的心。”

她放弃自我,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离婚后,一个人拉扯大英子,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辞去教师工作,只为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三餐起居和学习。

她对孩子的控制欲强到扭曲。

生活中事无巨细掌控,逼着女儿吃药膳,早晨空腹吃海参;学习上像看管囚犯一样全方位控制,无视女儿的理想大学,强求女儿报考清华北大。

剧中不难看出,英子已经很大程度上在理解、包容和迎合妈妈,只要妈妈一生气,她也会第一时间去道歉,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妈妈的感受和情绪。

妈妈宋倩呢?稍不满意就炸,一副“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是妈妈的一切”的姿态,哭诉、抱怨女儿的不懂事,炸完又自责懊悔,立马安抚女儿。

这种相处模式,说实话,隔着屏幕都觉得累!

这样的爱,真的太让人窒息了,这位单亲妈妈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啊!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复制品。

后来,在妈妈的这种喘不过气来的爱下,英子患上了抑郁症,跳海的那段情节看得太虐心了!

英子站在海边的围栏上对着母亲哭诉:

“你从来都是凭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还记得那个北大高材生王猛吗?为了控诉自己的父母,拉黑了父母6年,并12年不回家,

王猛自小就是学神级,高考是四川某地级市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妥妥的一枚“别人家孩子”,却用15000余字的长信,控诉父母对他的多度控制。

这篇万字长文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悲愤的情绪在牵引,又带着几分爆发式的快感,他在告诉自己的父母:看到了吧,这都是你们自找的!

令人唏嘘的是,当看到这封决裂信时,老俩口表示很费解,他们不能理解明明是“为了他好”“因为爱才管”,最后却落得一身怨气,被儿子视作仇人。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中,如何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呢?

首先,应该适时放手。

北大才女赵捷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时学会得体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童年感到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具体如何放手呢?父母要学会放权,合理范围内,让孩子做选择;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家长做好安全保障即可。

有一部奥斯卡最佳短片《鹬》,就讲了一个狠心放手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小鹬,从只想依靠妈妈喂食,到觅食受挫,后来克服心理恐惧,最终获得勇气和成功的故事。

鹬妈妈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要做的,就是适时放手,多给孩子一点自主空间。

其次,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四川学生“小斯”因为父亲,让他在生不如死的心理重负下选择自杀。

平常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骂,训斥他如果不学习就“莫浪费老子的钱”,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每天都在责怪中度过。

小斯的遗书最后还有这样一句:“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多么悲凉,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一个孩子,连死后都不愿意回家去?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有属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力。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而不是肆无忌惮的改变孩子的想法,无所顾忌的剥夺孩子的权力。

把孩子当作提线木偶,随意摆布,总有一天,会导致孩子成长为一个性格不健全的人。

爱孩子,请给他属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力。

最后,多一点自我。

记得,高晓松在有一期《奇葩说》中,说了一件事。他妈妈因为忙着老年合唱团的事情,居然把她的生日给忘了。

可高晓松却说:

“我今年生日,她没来,我特别高兴,我妈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做,我觉得很好。”

一生都在围着孩子打转的爱,真的是太沉重了。

特别是对于孩子已经长大成大的家庭来说,父母开开心心拥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宽慰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场缘分,千万不要将爱变成枷锁,压的孩子只想逃离忘了感恩!

尊重与理解,就是给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爱。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