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无休止说教灌输,更不是强行设计强制执行,而是接纳,包容,呵护,激发。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轰动一时的青岛女律师张某被15岁女儿亲手勒死案件,热度渐渐降温。
但是我的思考却无法停止。
我总是不由自主联想起同样被儿子残杀的吴谢宇母亲。
就是那个拥有令人艳羡的别人家孩子,最后却被清华学霸,即将留美的学神级儿子精心实施杀害的母亲。
我发现,青岛女律师几乎是复制版的吴谢宇母亲。她们遭反噬的命运令人心寒,她们极端的的教子方式,也同时引发众人的DISS。
这类母亲的行事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风格一,照顾儿女密不透风。与疏忽冷漠管养不管教类母亲正相反,这些母亲对孩子精心养育栽培。早年离异后,张律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给了女儿,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吃穿,找最好的学校和辅导老师,十年日一日接送孩子上学,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对孩子交友,爱好和理想,都要指导帮助…….女儿却痛苦不堪:“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风格二,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期许。张律师女儿渐渐意识到,母亲强烈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无比的听话,无比的优秀,能满足母亲争强好胜和消解过度焦虑的期许。这令女儿感觉自己简直成了一个攥在母亲手中,让父亲羞愧后悔,证明自己崇高伟大的工具。这令女儿无比愤怒。
风格三,自己表现无可挑剔。张律师对待事业一直很拼,35岁前就晋升为教授。吴谢宇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与人为善,清高质朴。在令人窒息的生活氛围中,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轻松自在,随时随地处于崩溃边缘。
这样的母亲,如果生在古代,大概可以跟择邻的孟母,刺字的岳母和辞鱼的陶母比肩。但悲催的是, 时代变了,顺从隐忍,长者为大的观念逐渐式微,年轻一代的自我意识独立精神越来越强大,还有早晚都要报到的逆反。于是,这些苦情母亲呕心沥血的结果是,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她们们错在哪里?
不是没真情,不是不用心,不是少示范,而是——
不懂得什么叫尊重。
与孩子捆绑太紧,这些母亲把全部的爱与精力全部投放在儿女身上,没有界限和分寸,肆意侵占孩子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代替子女感受,思考和掌控自己的一切。
吴谢宇一直是母亲心中别人眼中那个勤奋自律礼貌懂事的好孩子。考进清华了,母亲还要每天跟吴谢宇视频,一举一动云指挥。一般人觉得这是母亲负责有爱,但在吴谢宇们看来,这是剥夺,侵犯,是长期对自己一点一点的凌迟。
自己活得太累。自己事业有成,还要孩子出人头地。他们把俗世肤浅的攀比,做到了极致,成为自己和孩子脖子上的绞索。张律师平时对女儿管教极其严格,女儿曾多次向同学抱怨:“母亲太变态,对自己什么都管,觉得喘不过气来”。去年开家长会,班主任特意叮嘱张某“你女儿最近越来越沉默寡言,你最好多宽慰她,别对成绩要求那么多。”无果,然后火药桶终于爆炸。
不接受儿女终究归于平凡的现实。
2014年,大连一对大学教授+身居高位公务员夫妇,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孩素素。高欲望母亲与不太冰雪聪明的女儿,一次次上演着博弈的戏码:
母亲早早给女儿添加保健品,女儿却一岁七个月还走不稳;
母亲请最牛老师“一对一”辅导,女儿在竞赛中居然连抢答器都没能按上;
母亲托人将孩子调到尖子班,女儿却要求退学;
母亲为女儿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喜大普奔,女儿却悄悄透露几次都不想活了;
母亲费尽力气将女儿弄进高端律所,女儿却向往着做养老院护士,到山区教小学;
母亲憧憬着女儿读名校,入职好单位,找高阶层对象。女儿却从26楼飞身跃下,直堕尘埃……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这里指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而是心里意义上的独立和自主”。
父母太高太重的期许和无孔不入的控制,把儿女们压垮了。崩溃之余,面临两个抉择,杀死自己,或者杀死控制者。
吴谢宇和张律师女儿选择了杀死控制者。他们以这个方式摆脱了控制与禁锢,也作别了自由和阳光。
而大连素素,那个可怜的女孩,没有胆量也不忍除掉控制者,
她选择杀死自己。
教育,不是无休止说教灌输,更不是强行设计强制执行,而是用爱接纳,用智慧包容,用真情激发,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哪怕不优秀,但是自己满意就是幸福快乐的。
作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头条号签约作者头条青云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