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香蕉鱼的编辑们说,这书,让我着迷 | 世界读书日夜读

2020-04-24     文学报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阅读的意义被放到最大,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身处在繁忙生活的间隙里,阅读让我们得以完善自我,进而去努力生活。合上一本书的瞬间,我们仿若经历一场梦,那些现实里难以寻觅的答案,均在这里找到启示。

作为长期与文学、与阅读相伴的团队,我们称呼自己为“逮香蕉鱼的编辑”——总是以好奇的心来面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也都深深爱着阅读这件事。而我们团队,每一位编辑的阅读口味不一。

今晚的夜读,来自于我们编辑的近期爱读,所推荐的书有的传达一种生活美学,有的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思,但无一不指向同一句话:这书,让我着迷。

《实验室女孩》

霍普·洁伦/著

生机,这一刻,这两个字实实在在地击中了我。把自己活成一棵树,这大概就是霍普给我的启示。

李凌俊

买时以为是小说,翻开后才发现是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的回忆录,一段像植物一样向光生长的独特人生。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时读的作品,让人在自我省思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霍普·洁伦出生在北欧移民家庭,家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疏离,或许这也是后文她在叙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会给人不近人情之感的原因。父亲遗传给她热爱科学的基因,母亲带领她在田间劳作,用英美文学经典培养她广泛的阅读兴趣,幼时霍普便对人生作出了清晰规划——“走上崎岖难行的独木桥,做别人眼中‘知道得太多’的人”。

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霍普撰写的科学散文,以精确优美的笔调记录关于植物的科学发现,另一部分是她的人生历程,她和搭档比尔在贫穷和辛劳中相互扶持,两人工作和生活的故事。两部分文字如同两个乐章,交错回响,树的生长与人的成长形成互文。

从个人的阅读感受出发,我偏爱科学散文部分,它们给人悠远而辽阔之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显得弥足珍贵。而个人回忆录的部分,则用冷静的笔调为科学家的光环祛魅,写出了科学工作的艰苦和浪漫,以及这背后的热忱和勇敢,还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牺牲。

记得疫情期间,有一天正在看这本书时,接到快递小哥电话,戴上帽子、口罩、手套,下楼。风还是凛冽,但碧空如洗,成群结队的野鸽子和乌鸫在小区车道上跳来跳去觅食,树冠如云的香樟树哗哗摇曳,撒下满地如小浆果一般的树籽。生机,这一刻,这两个字实实在在地击中了我。把自己活成一棵树,这大概就是霍普给我的启示。

《尚待商榷的爱情》

朱利安·巴恩斯/著

傅小平

嗨,他怎么总是能把我们说了又说的事儿,写得这么好玩、这么有趣呢。

对朱利安·巴恩斯来说,唯一的确定就是没有确定。在这本《尚待商榷的爱情》里,他讨论了爱情的不确定性、记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他让三个主人公轮流讲述各自的故事,实际上也是约请我们参与他们的对话。我们越是深入其中,越是发现生活中并不存在唯一的解释,很多事情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不止于此,巴恩斯总是赋予小说叙述以新鲜的,有意味的形式。嗨,他怎么总是能把我们说了又说的事儿,写得这么好玩、这么有趣呢。

《一人食,一粟米》

钱红丽 /著

是呀,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谁不眷恋一蔬一饭的温情和光辉?

李凌俊

女作家钱红丽的散文集,地灵人杰的安徽有着天然而悠久的散文传统,我喜欢的散文作家许多都是安徽籍的。钱红丽的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生活在生活之中。疫情期间,这句话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生命中最大的修行,就是饥来餐饭倦来眠。

足不出户的生活让全国人民厨艺大涨,作为下厨爱好者,我也时时像吉本芭娜娜一样宣布:在这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走进厨房,似乎就走进了一种井然的秩序,焦灼不安的心慢慢平复到日常的节奏里。

我把《一人食,一粟米》放在靠近厨房的餐桌上,一煲牛尾汤,所有的食材都下了锅,氤氲水汽升腾,翻开书读上几页,似乎与作者有了心照不宣的呼应——生活尽管忙乱不堪,但至少还有美食带来的抚慰,才让人生不会显得那么寒凉。因为她的散文里,总有阅读、音乐、植物和美食,丝丝缕缕攀援在深情的文字里, 那些琐碎的事物在她绵密的叙述中,处处闪光,有“日暮掩柴扉”般的熨帖。

疫情期间,有几部电影翻来覆去地看,《海鸥食堂》《小森林》《托斯卡纳艳阳下》《美食,祈祷和恋爱》……片中那些平凡女性,忙碌在田地间,在厨房里,在异乡的小餐馆中,在永无止境的旅程上,认真生活,坚毅如钢,又温暖如日常。

每当内心焦躁不安时,总会想起《海鸥食堂》两个女主角的对话,“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你会做什么?”“我要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叫上喜欢的人。”是呀,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谁不眷恋一蔬一饭的温情和光辉?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美] 伊沛霞

郑周明

宋代女性生活在巨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下,在男性书写的历史背后,是她们被隐藏的多样情感与情绪。

最近观众对电视剧《清平乐》中女性角色的塑造表达了一些不同声音,为了衬托曹皇后,多数女性角色变得扁平化,甚至曹皇后本人也有些玛丽苏倾向。宋代女性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此特别要推荐汉学家、宋史学者伊沛霞的《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一书,如果说她写作的《宋徽宗》一书还有着许多常见资料的话,那么这本《内闱》则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宋代女性的复杂性。

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书里,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显示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

书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女性在宋代家庭中承担的多重角色,相当一部分是内在矛盾的,比如宰相韩琦曾经抱怨,市面上女式服装和首饰接二连三推出新款式,女人热衷于跟潮流,丢掉旧的,购买新的。这侧面反映了北宋的商品经济发达,但宰相却特别表扬自己的侄媳妇张小姐,不赶时髦,不愿奢侈浪费乱花钱。

事实上,这就是宋代士人家庭的常态,妻子依然要亲自劳动,缝缝补补又三年。《内闱》也罕见的提到了“灵魂伴侣”,这是非常少见的,比如苏轼与第一位妻子王弗、李清照与赵明诚。

作者在书中援引了许多传说性质的资料以及猜测性判断,是最大的缺憾,但今天的读者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内容意识到,宋代女性生活在巨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下,在男性书写的历史背后,是她们被隐藏的多样情感与情绪。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

王这么 /著

作者写着自己的生活,写出了一种闹闹腾腾的感觉。

袁欢

最近读的散文集,一本轻松读物,作者写着自己的生活,写出了一种闹闹腾腾的感觉。

散文集分为三个部分:“旧家山”回忆童年的人事与家乡的美食,亲切感十足,很容易让人垂涎;“闲花草”谈作者侍养的花草及相关的文化掌故,趣味小历史,爱花草人士可来寻共鸣;“凡人歌”则记叙都市中的众生相,是世俗也是现实,是在日常的间隙中所能看见的幸福。

我很喜欢她将一些机锋藏在玩笑中,带着种“嬉骂”的味道,柔和但不失锐气。整本书都在传达的是如书名更是大作家契诃夫的生活态度: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

《给孩子的病毒科普图鉴》

脑花 /著

金莹

转眼三个月过去,女儿已学会想出门时轻声劝慰自己,“新冠病毒”还在啊。

开学遥遥无期的日子里,如何告诉孩子,他们意外拥有的这个漫长假期是基于何种原因。转眼三个月过去,女儿已学会想出门时轻声劝慰自己,“新冠病毒”还在啊,于是给她讲了东方出版社的图画书《给孩子的病毒科普图鉴》。

这本图画书用温情的方式讲述了这场残酷的疫情,从“病毒星球”“ 一个闯入者”“ 一场战斗”“ 你要做好这些”“ 记住,要保持谦卑”等5个方面讲述了人类与病毒的这场战争,并在结尾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未来城市规划”等开放性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24幅生动可爱的图画,形象地给孩子做了一次病毒知识科普,让孩子认识病毒、了解病毒、保持谦卑、敬畏自然。

《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

[美] 菲利普·罗斯 /著

有哪个作家能像罗斯那样独特到只写自己,并且把自己写出万千气象呢。

傅小平

那些执着于区分虚构非虚构界限的读者,那些困惑于如何转化真实生活的作者,都来读读罗斯的《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吧。

有哪个作家能像罗斯那样独特到只写自己,并且把自己写出万千气象呢。他不只是写了“我”罗斯,还创造了第二个“我”祖克曼,两个“我”各成系列,又相互交集。在这本小说里,他们还互相通信探讨生活和写作,探讨小说和自传的关系呢。罗斯怎样一步步从犹太小镇男孩变为功成名就的小说家,这里会告诉你答案。

《安魂曲》

[俄]阿赫玛托娃 /著

高莽/译

何晶

她的诗既保持着古典诗歌的外形,又在诗歌内部进行着地震和转折。

《安魂曲》一书收录了阿赫玛托娃最具代表性的长诗和组诗作品。长诗《安魂曲》写于1935至1940年间,此时的阿赫玛托娃正经历着精神深处长期承受的忧伤、痛苦和不幸。某种程度上,阿赫玛托娃一生的历史也是20世纪跌宕的俄罗斯民族史。

《安魂曲》是以个人的遭遇来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在这里诗人完成了个人风格的转折,经历现代、把握古典,最终抵达永恒是阿赫玛托娃诗歌的指向,她的诗既保持着古典诗歌的外形,又在诗歌内部进行着地震和转折。

《盲刺客》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韩忠华/译

阿特伍德的能力,则是像鹦鹉螺一样将故事的截面合理安插到自己的位置,俯瞰之下形成迷人景观。

张滢莹

很多人说《盲刺客》难读,这也许代表了一种叙事门槛,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那种。这段时期,终于有了大段的连续空白时间,我把《盲刺客》几乎放到阿特伍德作品的最后来读,也是为了尽量减少误判和干扰。

在这本布克奖作品中,当一个故事被撕成布条,你又选择试图拼回原貌后,把它们拼贴在一起,像旗帜那样高高挂出来时,风里乱舞的必定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勾连、碰撞。能解读出的任何意义,都看似支离破碎,回头仔细品,却是你我的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疤痕。

《盲刺客》拥有一个很难用言语简单阐述的故事结构,以及四层逻辑,阿特伍德的能力,则是像鹦鹉螺一样将故事的截面合理安插到自己的位置,俯瞰之下形成迷人景观。

她的笔,是坚韧锋利的手术刀,有时选择在表皮轻轻划过,有时略一施力,便直插病灶。她从来不喜欢自我重复,也从不行虚无之文,她所探索的不仅是自己书写的边界,更是现有写作意义上一个清醒的叙事者所面对的边界。在《盲刺客》中,这种探索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巅峰。不过,如果看得完《可以吃的女人》,你其实一直拥有着那把进入她作品的钥匙。

新媒体编辑 袁欢 张滢莹

新年文创季

文学报新年文创 已上线微店

公号:iwenxuebao

邮发:3-22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VFBqHEBfwtFQPkdi3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