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害孩子,父母的这6个习惯一定要改

2019-12-26     成长说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终身,教育孩子,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习惯培养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做什么,孩子会跟着学什么。生活中,父母的这6个坏习惯一定要改,否则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1、当着孩子面争吵

夫妻吵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也要分场合。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诋毁对方,或冷战,不理不睬。不仅会伤害夫妻之间的感情,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坚实的依靠,常常争吵的家庭,让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温馨,体会不到父母的相亲相爱,他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敏感,甚至会在往后的为人处世中学着父母的方式用暴力解决问题。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恩爱教育,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2、不遵守诺言

“等你下次考进班级前十名,爸妈带你去游乐园。”

“你先在家照顾好弟弟,爸妈回来给你买玩具。”

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果然进了前十名,当他想去游乐园时,爸妈说,现在工作忙得很,哪有时间去游乐园,你好好学习。

爸妈出去回来了,孩子也把弟弟照顾的很乖,当他问自己的玩具呢?爸妈说一忙给忘了,你都这么大了还要什么玩具。

上面两个孩子失望地低下了头,他们因为相信爸妈,才努力用心做好,但是爸妈没有遵守诺言。

父母常教导孩子要诚信,遵守诺言,殊不知很多时候他们才是失信者。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答应孩子,可以先采取精神奖励,一旦答应了,就尽力办到吧,毕竟孩子的一开始对父母的信任都是100%的。

3、包办一切家务

“你作业那么多,收拾屋子洗衣服这些活儿我来做。”

“你笨手笨脚的,帮不了我什么忙,家务我来做吧!”

很多父母要么心疼孩子学业忙舍不得他们做家务,要么嫌弃孩子手脚笨不让做家务。

但做家务恰恰最能培养一个孩子的责任感及生活自理能力,参与家务能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能让孩子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一个家是由好几个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为家庭做点小事。哪怕是收拾碗筷,洗碗浇花的小事,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

4、在孩子面前借酒浇愁

生活中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在孩子面前正确的发泄方式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反之会给孩子起错误的示范作用。

有些父母工作失意,生活不顺时,会借酒消愁,在外面喝个烂醉,回到家又吐又胡言乱语,甚至借着酒劲和伴侣争吵一番,更有甚者发酒疯对伴侣大打出手,这种场面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害怕又无助。

成年人的生活有诸多不易,但也应该寻找积极的解压方式,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做到以身作则。

5、“帮助”孩子逃避责任

“他还是个孩子啊”,这句话成了很多父母溺爱孩子逃避责任的说辞。

此前有一则新闻“31岁男子使用假驾照被交警处罚,父母情绪激动:他还是个孩子啊”!

在父母眼里,不管孩子多大,他都是个孩子,不管他犯了多大的错,都应该被原谅。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深入骨髓,却不曾想,社会不会一直把他当孩子。父母包庇错误,其实是在害了孩子。

正确教育孩子,不纵容孩子的坏,不包庇孩子的恶。孩子做错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站出来,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6、经常抱怨生活

很多夫妻都会有这样的抱怨:

“你瞧你爸爸那个样子,天天不着家,我辛辛苦苦拉扯你们,你们还不好好努力,我真是苦命啊”!

“你妈妈那个臭脾气谁受得了,就知道天天说你奶奶和我的不是”。

看似一些口头的碎碎念,却能改变孩子的爸爸妈妈的看法。夫妻之间的抱怨,难免会让孩子对某一方的认知有偏差,最终影响亲子关系。

经常抱怨还会把负能量传给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少一份阳光,多了些消极。

蒙台梭利说: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只有原件好,复印件才不会差。只有父母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决定好成绩,好习惯决定好人生。

孩子的习惯培养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与父母的教导,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成什么样。



-end-

来源:育才家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QXdRG8BMH2_cNUgvh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