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收到同学分享给我的这个视频,我这两天看了两次,两次都能哭,简直太好哭了,内心深深被震撼到。
(视频来自网络,来源不详,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们曾经讨厌的行为,为何成为一种传承。
视频中的问卷, 都是孩子说过,然后,设计出来给到父母的。
每个父母拿到的问卷,都是唯一的。我们还是孩子时,讨厌的行为,成为了一种传承,带着 “希望他们更好”的心愿,加倍地给了孩子。
这样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发生,我们为何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我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父亲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我就紧张得要命,因为他打人的样子实在太可怕了,而且绝对不是吓唬吓唬我!
我从小就在心里默默发誓,长大一定不能打孩子,当我学习成为父母的过程,也更加懂得,打孩子都是因为父母无计可施。当然,我也更加懂得,正因为“无计可施“,说明父母不但只有情绪,还没有办法,毕竟父母不是神,那个无助、焦虑的父母,有情绪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更喜欢说, 父母是无助,而不说无能,毕竟我们谁也不是全能的。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还记得那年小潘潘2岁,我带他回家,结果因为他不习惯蹲厕,而拉在裤子上了。前两天,大家都忍了,到了第三天,外公立刻露出我熟悉的表情,并指责我说我惯着孩子。我当时立马就慌了,我甚至不太记得我当时有没有给他几巴掌(打屁股),但是我心里肯定是给了他一通乱揍。因为当时就有这样的冲动。
估计很多老读者还会有印象,现在,我已经能精确分析当时的情绪来源。
第一是愤怒,因为我感到被否定了,我小时候价值感很大部分来自于父亲的肯定和否定,父亲的“都是被你惯的”,让我感到被否定了,所以我有些愤怒。而我因为孩子的行为被否定,自然就对孩子有了愤怒。
第二是恐惧,这种潜意识的恐惧告诉我,一定要做好,一定!否则就会很危险(挨打),所以我特别害怕,而焦躁不安,急于求成,希望孩子立刻能做好。
所以,很多来访者找我咨询时会说,“我小时候,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那些小时候不被允许的事情,孩子一旦碰了,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有位妈吗甚至告诉我,我小时候不允许笑得这么开心,所以每当看到孩子笑得开心得不得了,她就开始焦躁不安。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句话: “我们常常成为潜意识的玩物。”什么意思呢?我也曾多次在文章中分享,就是潜意识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常常控制着我们的理智。 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被潜意识玩弄了,以至于自己都左右不了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终于 “长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那么,怎么办呢?
没有捷径—— 刻意训练!
去察觉你潜意识的这个东西!直到现在,我老爹一来,我管教孩子就比平时要严厉得多,我生怕出错,我还是害怕他否定,我潜意识里,还是担心、害怕、有不安。但我首先要知道,然后刻意去训练,告诉自己,我长大了,我要学会自己去判断,要去帮助孩子,而不能让焦虑不安让自己失去理智。
为什么那么难给孩子信任
我们似乎都知道,孩子需要信任,每个人都需要信任,被信任能做得更好。
但是我们却很难给到孩子信任,为什么呢?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过分夸大自己的掌控能力。以为自己没做好,或者害怕自己没做好而让孩子错失了未来。
我们都知道,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但我们却不知道,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并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
一些父母认为,光宗耀祖才好,一些父母认为,考入好大学才能过上有选择的生活,一些父母认为,快乐就好。
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的幻想和期望,无可厚非,只是, 孩子的未来,由不得我们。
作为父母,必须要搞清楚,我们究竟能在哪些方面对孩子有影响力。
在我过往心理咨询中,有很多父母很难面对孩子犯错,孩子一犯错,就顿时慌乱了,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绝对不能再错下去,要出手解决问题了!可是,越是着急,越使使不上劲。看过的育儿书,上过的育儿课,就都不管用了。为什么呢?
对父母的能力有很大的误解。
上一周分享了一篇,《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快别被这句话吓懵了》 ,我详细分享了, 其实孩子的错,是他错误的观念导致的,孩子的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我们需要影响的是孩子的那个“主观认知”,同样是学习不认真,背后遇到的困难、阻力,懈怠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
未必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还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当认知导致的,比如有些孩子认为,学习不好,父母会更重视自己。
给孩子信任,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影响力,相信孩子的成长节奏,这种笃定,来自于对信任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家可以看看往期推文《信任孩子就能做好?我怎么那么不信呢?》 ,如果能永远信任孩子也想做好,我们就能总是给予对方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发脾气和控制。
做到这一点很难,但 孩子就是让我们一起成长的,不是吗?
鼓励为什么这么难?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谈到过《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控制》 , 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鼓励和表扬是不一样的》 。从第一次谈到这个概念,很多人在评论区否定我的观点,到正面管教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可是,问题来了,很多父母虽然知道这个概念,但就是说不出鼓励的话:“我心情好时,能说得出来,能共情,能鼓励ta,但是一旦心情不好,脾气上来了,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鼓励有多重要?视频放到最后,当父母撕开那个纸条,我立刻就泪奔了。
我每次都是看到这里就开始流泪。因为孩子被鼓励到时,我们也别鼓励到。
那种被鼓励到的感觉,太好了。
可是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持能力,因为我们给不出我们没有的东西。
什么意思呢?鼓励,就好像打起,当一辆车跑着跑着没气了,就会瘪,这时候,就需要给它打气,可是你自己都没气,拿什么给孩子打呢?
这就是心理学中常常提到的抱持能力,当你缺乏抱持能力,你就接不住孩子的痛,做不到鼓励对方。
要接住对方的痛,具有抱持能力,你更需要被鼓励。所以,你需要去鼓励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完整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其实做心理咨询就是在得到鼓励。
当遇到孩子做错事情,不被“丢面子”“丢人“而捆绑,不”打给邻居看“,不用证明给谁看,你就更加能抱持孩子!
好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孩子成长,
而不是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奔着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你却希望孩子做好了才爱他。”很多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太多了,“老二乖啊,所以我不发脾气啊,老大想让我对他好,那就乖一点啊!”。是不是听着很熟悉?老二往往精明,情商更高。
“奔着爱你”,这样的话,听起来实在太鸡汤了,很多父母其实是不信的,或者认为是一首诗。但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就是人性观的根本。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无法靠自己存活,必须有养育者,因此,和人链接就是人类最根本的原始需求之一。
当我们有好的关系时,孩子才能在这个世界找到正确的行走方向,否则就会走偏。因为正确的方式找不到,他们就只能用错误的方式去找,总之必须要找到,哪怕是虚幻的、错误的。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关系好,孩子才能成长好。
可是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有好的关系呢?
先有好的自己,然后才有好的关系(连接),在关系的两头,任何一头不好,都不太可能实现好的关系。
所以,要有好的关系,必须都成为更好的自己,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推动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连接起来,才是一段健康的关系。
所以, 最该成长的都是自己。
父母并不亏欠孩子一声对不起,孩子也不欠父母的谢谢你,陪孩子走一程,是彼此的幸福。
牛妈心语
最近视频号上主要更新幼儿园入园话题,今晚我会在群内做一些互动问答,大家有关于入园问题,尽快找到组织哦。
推荐给更多人,来个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