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移动办公市场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形势,在国内,社交巨头腾讯、电商大拿阿里、企业服务老兵金蝶属于第一梯队玩起了斗地主,而新兴的后起之秀、小型创业公司、传统OA企业也仍然在细分市场拼劲全力。在国外,科技巨头Google和微软、社交霸主Facebook和独角兽Slack则打起了麻将,而诸如SalesForce、Trello仍然在深耕细作。
为什么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都盯住移动办公领域呢?我想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截止2016年7月,在中国使用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3亿,4G用户的数量更是达到6.46亿。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在2016年年底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68亿,从而推动移动数据流量达到当前的8倍。如此大的智能手机使用者基数意味着移动办公市场的巨大潜力,保守一点估计所有的智能手机使用者中有50%的人是工作者,那也意味着全球有大量的用户会使用手机处理跟工作相关的事务。
第二是企业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也就是说2015年以来,中国平均每月约有30万个新企业诞生,每天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私营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如果放眼全球,新企业增长的数量也是节节攀升。新企业也好、老企业也罢,相同的是他们都需要有专业的企业服务,这个市场需求也必然是非常巨大的。
用户数量潜力大,市场需求前景好,参与移动办公市场竞争的厂商多,那么未来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
(1)未来移动办公市场的新格局一:国内国外仍然泾渭分明。
虽然国外有Google、微软、Facebook这样具有顶尖实力的公司涉足企业办公市场,但是他们仍然不得不面临本土化的问题。比如Google的很多服务并不能在国内使用,Facebook更是被拒之门外,之前Google的搜索、微软的MSN都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关停中国区的业务。中外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差异也让国外To B厂商很难打入国内市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国外厂商进驻国内市场的重要因素是国内和国外职场人士的工作习惯有差异,国外的工作者凡事用邮件的习惯,以及任何待办都同步到日程中的习惯,下班之后不处理工作的习惯,而这些习惯跟国内的工作者都是有很大差异。
同样的,国内的移动办公市场中的翘楚厂商如果大举进攻国外市场也必定会铩羽而归。理由和上面的国外厂商想进驻国内市场也是类似,产品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把语言翻译成当地语言那么简单,还要有对当地文化、人民习惯的深刻了解,如果是给企业服务那必然又会复杂程度更高。国际化不仅要有很大的资金投入,还有很高的人力成本,小公司肯定很难完成。其实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大,就像微信、淘宝这样的产品,把国人“伺候”好就已经是巨无霸了,而国内企业服务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2)未来移动办公市场的新格局二:国内的移动办公市场格局会逐渐清晰。
首先,属于第一梯队的厂商会根据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实力聚焦不同的方向。腾讯旗下的企业微信将继续转化个人微信中的巨大流量,引导人们用企业微信讨论工作,真正做到“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企业微信是一种工作方式”。配合腾讯本身在即时通讯方面的能力,企业微信的发力的方向主要是企业内员工的沟通,如即时消息、语音/视频会议、免费电话,而企业内部各种复杂的协作流程,企业微信可能将会开放给企业自身接入或者跟第三方合作。
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将继续发力小微企业,阿里巴巴本身就有很多的小微企业资源池,小微企业市场庞大,同时对企业服务的专业性要求偏低,钉钉可以依靠阿里这个强有力的后台跟大量的第三方合作,打造适合小微企业移动办公的平台。
金蝶旗下的云之家将打造更为完善、更懂企业的移动办公平台,利用金蝶已有的强大健全的线下渠道攻关大中型企业,同时配合线上营销形成合力。金蝶本身有着二十多年企业服务的基因,懂管理、懂企业,让新老ERP客户移动化转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服务对腾讯和阿里来说是深水,对金蝶来说则是轻车熟路。三家企业各有优势,企业微信的社交关系、钉钉的资源、云之家的专业,短时间内仍然会继续争夺整个国内移动办公市场。
其次,一直走免费路线的产品要么死亡要么转型收费,但是由于企业服务产品跟个人消费产品的巨大差异,最开始靠融资烧钱买流量的产品最终将无以为继。最初以免费来吸引用户的To C打法早就被证明在To B市场毫无优势。企业和个人选择一款产品的决策途径、付费意愿区别非常大。俗话说,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第一梯队在三国杀的时候,没有特色的小厂商只能逐渐走向消亡,而有独特价值的也终将难逃被收购兼并的命运。市场就是如此,曾经的“百团大战”、“O2O风生水起”都印证了这样的规律。企业服务市场需要深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几乎不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如果一直不能“自回血”,光靠投资人接济,最终将再无“接盘侠”。
(3)未来移动办公市场的新格局三:国外的移动办公市场将一家独大。
前面曾戏称Google、微软、Facebook和Slack四家打麻将,但是在未来形势上却很难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首先对于Google来说,可能是属于有力无心,现在所涉足的诸多移动办公应用场景也是属于无心插柳,即使以后发力可能也是走收购这条路,但是目前来看可能性比较小。Facebook的Workplace前景并不明朗,因为它本身与Facebook的基因相距甚远。正如前面所说,企业服务是个需要深耕细作的市场,全球的社交市场已经非常巨大,Facebook是否具备这样的耐心去做企业服务还是个未知数。
微软和Slack则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规模,对于进入移动办公市场的动机也有很大区别。跟Google相比,微软则是有心有力,在之前的章节中也做过了分析,微软对于企业服务市场,尤其是移动办公领域做足了各种布局,包括推出Office 365和Teams,收购Skype、Yammer、LinkedIn、WonderList,甚至曾经尝试收购Slack未果,可见其实力和野心。而Slack则不同,虽然目前是一枝独秀的独角兽,但是公司前身是做游戏开发,公司规模和微软也不可同日而语,Slack原本是为了自己公司内的沟通协作所用,并不曾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典型的鸡蛋孵出了鸭子。
所以,综合来看微软无论从技术实力、资金、团队、已有的布局和对企业服务的理解应该都远胜于其它对手,在将来继续花一个高价收购Slack或者其它细分领域比较专业的产品扩大其势力范围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那时一家独大的局面几乎是定局。Slack要么被收购,要么上市,是否能超过微软成为移动办公领域的巨头还有待观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Slack这样的小公司相比微软这样的巨头会更为灵活,产品战略上会更聚焦,迅速成长并超越所有对手也是完全有可能。
市场总是风云变幻,新秀总是层出不穷,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所以上述的几个移动办公领域的未来格局只是对当前现状的一种推测。套用一句名言,可能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