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耕”上一层楼

2020-04-16   青海日报

无土栽培的草莓。

富硒金丝皇菊。

设施农业成为海东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土地不再只种“老三样”,种植结构调整,受益最大的是农民。

让农作物住进“房子”,设施农业让海东农业实现增产增收。

贴上“绿色”食品标签,土货也能变洋气。

大型机械耕种和收割,已经被广泛采用。

农产品从粗狂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型。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土地不光产出粮食。

蔬菜打起包装,从市场走入超市。

青羚网讯(记者 李兴发)青海农业看海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海东这个人口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当地总人口78%的农业大市,开始致力于提升农作物单产和效益,“青春533”小麦良种、“下寨”脱毒马铃薯、“互丰”杂交油菜,为农业的丰产、农民的增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以乐都温棚蔬菜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在那时也蓬勃兴起。一时间海东粮食和蔬菜产量稳稳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成为我省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

进入新世纪,海东市提出“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战略开始实施,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向,“一亩三分地概念”向农业园区建设转变,“一区、两核、四园”的农业产业格局得以形成。走进当下,海东农业发展又步入了“绿色”“有机”,和深加工的发展时代。2020年,海东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319.55万亩,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86.2%,粮油菜产量占全省比重均超过40%。”富硒果蔬、循化线椒、高原夏菜等6个现代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成形。

另外,海东全市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316家。在已经脱贫的76个贫困村,0.59万户2.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90%以上的贫困户,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脱贫的。未来,海东市将把做精做细绿色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步入小康的基石,以我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机遇,凭借已形成的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势,率先在全省启动海东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建设,谋划实施青稞产业园、牦牛产业园、平北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作者:李兴发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