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算是比较稀奇。不过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自己是侗族。标题说到我们那个县78%都是侗族,所以在高中之前我一直觉得汉族才是少数民族。班上偶尔转来一两个汉族或者是讲普通话的同学, 大家就用奇怪的目光去看他们,所以那时候我真的感受不到侗族是少数民族。
直到上大学去填资料,我发现班上只有我一个人是侗族,其他人都是汉族。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我们侗族真的是少数民族。大学期间有很多同学都说,我看起来跟他们汉族也一样,没有一点少数民族的特点,不唱山歌不住山洞的。
为了消除部分朋友对少数民族的误解,所以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首先从表面上我们那个小县城基本上都已经被汉化了,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当地人的穿着基本上都跟汉族差不多哈!
不过侗族确实是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服饰,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建筑物。比较有特色的衣服一般就是农村的老人才会穿,年轻人和县城里面的老人都不会穿。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也比较少,而修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开发旅游。
比如一些“鼓楼”,“吊脚楼”,“风雨桥”这些,都是比较有特色的侗族建筑。开发旅游村寨的建筑物,一般都带着浓浓的侗族风,不过这些都是特意修建的。还记得我亲戚他们村子就是开发旅游,他本来是起的小楼房,但因为开发旅游的需要。
所以当地帮他在外围贴上了木板,这样整体看上去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但他就是不愿意,并表示给多少补偿也不会去贴木板。不过去年到他们家拜年的时候,发现木板已经全贴上了,估计是补偿到位了吧!
不过我们那个地方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南楚极地”?字面上理解的话,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以前算是楚国的一部分,而且在楚国的南方。并且相对偏僻人口较少,所以才被称之为“南楚极地”。
这些年通道县那边在努力地开发旅游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从一个本地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景点景区还是比较坑的。最无语的是一个村寨,进入村寨要收50门票,里面的消费也很高,我好像是去年去的一次。
一共是点了两个菜花了我一百多,但你要知道这两个菜在县城顶多就是三四十,所以说你里面的消费既然有那么高,就不应该去收门票了。因此对于想来我们这边旅游的朋友,我推荐你们去一些未开发旅游的村寨。
那边的人真的非常淳朴,但凡是开发旅游跟利益挂钩的地方, 都没有什么人情味了。不过我说这些并不是特意黑老家,毕竟我们也没有放图也没有说是那个村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