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镰刀,专割韭菜

2020-04-06   詹国枢

昨天,老詹写了篇《瑞幸咖啡:一戳就破,一地鸡毛》,对瑞幸的把戏,稍稍作了些分析。


有读者看了说,老詹哪,你老人家毕竟搞了多年经济报道,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简单单就给说明白了。


希望多写一点类似报道,给大家普及普及基本常识。


要得嘛,今天,老詹再说瑞幸,


这一回,说得深一点,透一点。


瑞幸的把戏,说穿了,就是走了六步棋。


第一步:看风口。


不是有人说,站对了风口,猪也会飞起来吗?


瑞幸创始人——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宝沃汽车董事长陆正耀深谙此理,


他曾经站在几个风口,飞起来好几回了。


这一回,他看中了咖啡,


星巴克一杯二三十块钱,成本顶多十块,实在是赚大发了!


中国市场那么那么大,难道只能容纳星巴克一家?


桌子一拍,老子也要做咖啡!


味道差不多,价钱低很多,牌子打出来,还愁没人喝?


第二步:做品牌。


要做咖啡,先做品牌,瑞幸(luukin coffee),有点洋味儿,听上去不错,看起来很美。


品牌要打响,广告赶紧上!


街头的,公寓的,电视的,网络的,地铁的,公交的……举凡人们容易看到的地方,都得有瑞幸


当然,还得请明星,男的,女的,年轻的,时尚的,妩媚的,性感的,帅帅的,萌萌的……


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你眼睛里天天看见的东西,看得久了,就成了品牌。


当然,这要舍得花大钱,很多很多的钱,


花呗,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


第三步:做门店。


有了品牌,这是软的,还得上硬的,门店。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现代大都市,都要建门店!


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十家、几十家,要成规模,得有气势!


一定要建得洋气、高档、时尚,一看就是“中国星巴克”,


甚至,比星巴克还要星巴克!


老板老板,钱在哪里?


钱就甭管了,那是你操心的事吗?


尽管按我的吩咐,快快去办,赶紧去办!


第四步:拉投资。


钱烧得差不多,就该拉投资了。


哪里拉投资,投资人在那里呀?


北上广CBD走一圈,穿得时尚的、神情傲慢的、眼睛老仰望星空的,十有八九个,都是投资人。


只要你有品牌,有门店,有规模,


尤其,还有故事——有可以让千千万万股民姓听得进去、让他们觉得有前途的故事——那差不多就可以投资了。


天使投资,A轮投资、B轮投资、C轮投资、D轮投资……


3000万、5000万、1个亿、2个亿、5个亿……


钱, money, 可不就源源不断,滚滚而来了么?


第五步,做上市。


这是关键一步,


前面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天。


一旦上了市,变成股票,你就找到了接盘侠——千千万万企盼赚点小钱股民。


非常神奇而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千千万万老百姓心甘情愿掏出腰包里的钱,购买了企业股票(老板的钱,投资者的钱)。


而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千千万万股民,目的都很简单:买得低点,卖得高点,从中赚点小钱。


他们哪里晓得,这股票背后,有那么多故事,有那么多猫腻,有那么巨大的看不见的风险,正等待着他们!


一双双贪婪的、狠心的眼睛,正盯住他们的一举一动!


第六步:快变现。


唉,可怜的我那千千万万股民兄弟哪!


正当你们紧紧捂住手中那点股票,眼巴巴要等着“看涨”成为稍微多一点的银子时,


哐地一声!


公司完了,股票砸了!


一钱不值了!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哪!


当此时也,瑞幸那位陆董事长,还有他的合作伙伴,早已将股票抢先质押,套现将近25亿美元,


人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那些这轮那轮投资者们,也大多已经变现,成本加利息,赚了一大笔了!


只可怜一直蒙在鼓里的千千万万股民百姓们,


像地里的韭菜一般,


刷地一声,


齐刷刷倒在地里,无声无息!


至此,陆董事长们的创业故事已经讲完,


他们又开始寻找下一个风口了。


我有时想,唉,咱中国百姓也真老实,真可怜!原本挣钱就不多,却又被这样那样的瑞幸们,设下一个一个圈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往里钻!


套住了,韭菜被割了,找谁讲理去?


这样的故事,并非仅仅发生在股市,


日常生活中,不也多的是吗?


各位晓得大名鼎鼎的“小罐茶”吧,


那个曾经做过“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平板电脑”、“8848钛金手机”等等“风口”产品的神奇创业者杜国楹,


此人不也与陆正耀一样,随时寻找风口,一次一次像猪一样飞起来吗?


一伙人,一伙精英,精心策划,巧妙构思,做了那么周密那么大一个局,而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一个一个散户呢,你们能识别背后的种种猫腻,能获知幕后的信息吗?


不能!


你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加上一点运气,像一丛丛韭菜,被一把把镰刀,宰杀,收割!


(注:我知道,瑞幸是在纳斯达克上市而非国内上市,割的是外国韭菜。这里讲的是道理,一样的道理。哪里的韭菜,都是韭菜。)


去年曾经写了篇防止交智商税的文章,道理和今天一样,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我为什么不喝小罐茶



老詹过去喜欢喝咖啡,近段时期,开始喝茶。


说不出什么原因。反正,咖啡喝得越来越少,茶,却是越喝越多,越喝越上瘾了。


老伴明察秋毫,悄悄到马连道买来四种茶叶: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信阳毛尖。


诺,喝吧老詹,四种茶叶,每天轮着喝,管饱管够!


好的,遵命,谢谢领导!


清晨,泡上一杯清茶,坐于电脑桌前,一边写文章,一边品着茶,简直巴适得很,惬意极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然而,我却从来不喝小罐茶。老伴也没给我买。


为什么?因为,太贵了!


看吧,就这么浅浅一盒,只20小罐,竟要1000元!


1000元买来这么一盒?好家伙,不几天全喝光了!也太奢侈了吧?


嗯,还有这种,要便宜些,只500元。


看清楚啊老兄!只有10罐耶!也是每罐50元!


每罐50元,确实太贵了!


不是买不起,而是太不值。


奇了怪了,小罐茶咋这样贵呢?


原因很简单,“小罐茶,大师作”呀!


看过这广告吧,央视经常在播:



为了这“小罐茶”,创始人兼董事长杜某某历尽千辛万苦,跑遍千山万水,好不容易找齐中国8大名茶之8位大师,由他们亲手制作8种名茶,装入8 个小罐之中。


于是,便有了大名鼎鼎的“小罐茶”!


看完央视反复播出这则广告,有两点感受。


其一,创意绝对不错!能将8位大师聚齐了,统统装入一小罐中,统一出售,这主意真是绝了妙了!


其二,价格绝对不低!大凡广告打得越猛越邪乎的,产品必然卖得特贵特邪乎——这边投入越多,那边越要捞回来,这道理,傻子都明白!


何况,仔细琢磨,小罐茶还有一致命硬伤:


谁能保证这些茶全是“大师作”的呢?这些个老头儿,能作得了那么多吗?


刚开始作一作,做做样子,后面大规模卖的,谁能保证是他们“作”的?


果然,前些天,见一微博图片配文:“小罐茶大师会不会累坏了?”


作者为小罐茶算了一笔细账:


——按照小罐茶“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每一罐都是泰斗级大师手工制茶”、“2018年销售额突破二十亿”的宣传,


——平均下来,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


好家伙,1000多斤哪!甭说炒,搬来搬去也够呛呀!


手工炒茶师傅一天能炒多少呢?


也就30斤!拼上老命连轴转,一天顶多40斤!



经有心人这么一算,“小罐茶”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哈哈,不可能的,大师作,骗人嘛!


又有好事者再往前面捯,发现这位“小罐茶”创始人兼董事长杜国楹,曾经是位大名鼎鼎的“营销大师”,其杰作还多着呢?


——1994年的背背佳……


——2003年的“好记星”英语学习机……


——2009年的E人E本商务本板电脑……


——2015年的8848钛金手机……


听过这些著名品牌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好像是,做一个,红一个,接着就走下坡路。


走下坡路不要紧,这不还有“小罐茶”吗?


近此日子,置疑“小罐茶”的声音,不绝于耳。看到这样一篇,题目很有意思:



奇怪的是,没两天,删了,作者自己删的。



作者为什么要删去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最近几天,央视“小罐茶”的广告播得愈发密集、愈发急迫了!


看来,董事长是真有些急眼,要做最后一搏了!


然而,老詹和老伴不为所动。


我们怕为自己的智商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