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打完了,道光皇帝最恨谁?

2020-01-13   镌刻的时光

鸦片战争,折腾了两年,最后是以清廷全面妥协,完全答应英国人的条件结束。


完事之后,琦善最受诟病,一个卖 国求荣的汉奸名头,压得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琦善后来得到起用。

他最恨的人,就是林则徐。

因为,如果不是当时还在广州的林则徐(虽然已经被罢官)怂恿广东巡抚告了他一状,他这个汉奸的罪名,根本就落不下来。

但是,战后道光皇帝最恨的人,竟然也是林则徐。

尽管在战争期间,发配令已下,但中间林则徐在广州帮助杨芳出主意打仗,在浙江前线,以四品京堂的名义帮助奕经作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都不算了。打完了仗,还是继续发配,新疆见了。

林则徐走到河南,正好王鼎在哪儿负责堵黄河决口,因为林则徐有经验,就上奏留下他,办理河工,皇帝也答应了。

好不容易忙活完了,王鼎想,看在这份功劳的面上,皇帝应该放林则徐一马,就不用流放了。

没想到,就在他们的庆功宴上,皇帝的旨意到了,林则徐继续去新疆,不得耽搁。

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哭也没有用。

而琦善呢,虽然因为穿鼻草约,割让香 港,被林则徐撺掇人给告了,当时还有传说,说他之所以卖了香 港,是因为受了洋人的贿赂。出现了经济问题,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结果,事儿还没查清楚,这边琦善的家已经被抄了。琦善是个会赚钱的人,家产不少,皇帝的内务府,小小的发了一笔横财。

但是,这个穿鼻草约,琦善并没有签字。之所以出台,是因为琦善自己不出面谈判,弄了个通事张喜,英文半通不通的,给了个五品顶戴,在前面应付。一介通事,习惯了凡事点头,点来点去,洋人认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清廷人都答应了,于是就弄了这么个草约。

琦善被拿问之后,把他跟道光之间的来往奏答,都装在一个锦匣里,交给了审讯他的人,一看,他在前面干的事儿,都经过请示,未经请示的,什么都没干。

但是,查都查了,道光皇帝不能有错,更不能说道光皇 帝错了,所以,该处罚还是处罚了。只是琦善的处罚很轻,仅仅降职为四等侍卫,而后不久,即起用了,照样做他的封疆大吏。比林则徐的起用,要早得多。

尽管道光皇帝不能明说,明说就太丢人了,但心里应该在抱怨此事,就是因为林则徐多事,非要严禁,否则,怎么能惹出这么大的事儿来,割让香港事儿倒是不大,赔款两千一百万也算什么,但是,这个丢人,可是让皇帝受不了。

如果当初林则徐不多事,不上那个奏折,把鸦片问题说的那么严重,不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吗?其实,当年的他,对禁烟这事,也是看得很重的。可是,事情过了,皇帝总得寻个替罪羊,哪有怪自己的道理?

因此,仗打完了,教训无需吸取,造船造炮的事儿,也给搁下来,雨过忘雷,但惹祸的人,却忘不了。

像道光这样一个怂皇帝,一个末世皇 帝,有这样的做派,十分正常。让他发愤图强,让他卧薪尝胆,门儿都没有。


备注: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鸣人之声》,作者张鸣。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