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妈妈群里看到有位妈妈说了这样一件事:
带孩子上完跆拳道课回家后,孩子就回到自己房间也不说话。
询问后,孩子伤心地大哭:“妈妈,今天跆拳道老师说我只有2个小粘贴,其他人都有5个,我还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妈妈,我觉得我一点用也没有!我再也不想上跆拳道课了……”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我想让我的孩子能独当一面,但为什么叫他做事老是畏畏缩缩、怕东怕西的。"
"我好怕我的孩子是草莓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要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度,帮助他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事实上,想要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就必须让孩子有机会去体会到"如何面对失败与犯错",并学习自己去解决。
01、从挫折中培养"挫折容忍度"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禁不起打击,挫折容忍度很低,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草莓族"。好像只要一次失败、一次成绩考的差,孩子就倒地不起。
有不少的父母,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一蹶不振,所以就开始极力地帮孩子想办法,减少孩子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然而许多父母误解了提高挫折容忍度的方式。
其实提高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方式,不是让孩子不要遭遇挫折,而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经历事情本身带来的挫折,并且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挫折中爬起来、面对并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此一来,孩子才会体会到“原来挫折并没有那么可怕,我是有能力去面对的。”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是非常恐惧"犯错"的。
犯错代表失败、代表能力不好、代表不争气、代表不会被喜欢,所以父母也把"害怕犯错"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才会不断地纠正、提醒孩子。
在庄子《逍遥游》里面有一个渔王的故事:
大概讲的是有一个叫渔王的人,他的捕鱼能力实在是太强了,甚至被大家誉为是鱼神,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都跟他一起出海捕鱼,可是捕鱼的技术却在一般人之下,更不要说跟父亲比了。所以渔王很难过。
一次偶然他在路上遇到一个高人并谈到自己的孩子,高人就问渔王:“这三个孩子是从什么时候跟你捕鱼的?”
渔王说:“他们从小就是在渔船上长大的,他们没有离开过船。”
高人又问:“你的孩子都是跟你学捕鱼技术的吗?”
渔王说:“从小我所有的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
最后高人问了第三个问题:“那他们捕鱼都在哪里实践?”
渔王说:“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
问完这三个问题,这位高人就告诉他:“你三个孩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一生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一生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而且由于他们没有离开过你独自出去实践,他们并不知道由他们的坎坷和教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手里拿到的是你一生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当一个人没有犯错的经验就像一个人从来没有生过病,是无法培养好自己的抵抗力跟免疫力的。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那样:“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终究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我们都知道,没有完美、不犯错的孩子,但是父母却期待孩子能够"尽善尽美"。那是因为"害怕犯错"的想法太过根深蒂固,导致父母总是会过度要求孩子"做对""做好"。
02、面对挫折,承担责任是一种勇气
“挫折容忍度,是要从挫折里培养出来的。”
一个失败或犯错经验太少的孩子,会过度放大失败的恐惧。因为他们以为,失败就会让他一无所有,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却无法体会,跌倒只要再站起来,拍拍脚上的尘土,又可以继续往前走。
面对失败与犯错的两个层面
让孩子有机会去体会到如何面对失败与犯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面对失败与犯错”有两个层面:
第一是接受现实
“对,我现在就是犯错了、失败了,这就是现况。”
第二是承担责任
“我这次考差了,所以我愿意多花一些心力,下一次更努力一些”;
“这次我不小心生气骂了人,我愿意去道歉、试着修复关系”。
当孩子真的能够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挫折、承担责任、克服困难时,他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我是一个能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人”,并且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建构自己重要且强大的自信心。
孩子愿意面对与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花力气去修复、重新来过,其实需要勇气。这个勇气,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面对失败但没有被打垮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所谓的面对犯错,并不需要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例如:
- 不小心打翻水,可以让孩子自己拿抹布擦干净。
- 自己弄乱的玩具,可以自己整理。
- 不小心在玩闹时打了弟弟,在冷静下来之后,自愿地去弟弟道歉、修复关系。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把“承担责任”变成了“解决问题”。
例如在上面列举的三个事例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很快介入:
- 在打翻水的时候,一边责骂一边帮忙孩子把水擦干净。
- 一边提醒孩子要收拾玩具,一方面又帮忙整理。
- 或是在手足吵架的时候,马上跳进去当仲裁者。
这些都让孩子没有机会去练习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孩子没有机会去感受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有勇气去修复自己所犯下的这些错误。
03、用“鹰架式学习”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面讲到的面对挫折、承担责任中,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怎样进一步协助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记得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
有一个头大身体小,大概四五岁的小孩,把脖子卡在栏杆的缝隙中出不来。而身边的大人,虽然担心,但因为没有立即性危险,所以也在旁边稳定地陪伴着这个孩子,并一起思考着“该怎么办呢?”
过程中,这位卡在栏杆缝隙的小孩,有一点不安,但是因为身边的大人没有太过慌乱,所以他也很努力地想着怎么让自己逃脱困境。原本这位孩子试着把头往身体的方向抽出来,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到解决方案:他反其道而行,让身体往头的方向推挤,然后侧身穿过栏杆钻出来!
当他“自己”找到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有人都欢欣鼓舞!而孩子也为自己想到解决办法而非常开心!
事例中这个孩子能够脱困,比起他的聪明,更重要的是他的冷静,让自己能不慌不忙地面对这个困境。而这种冷静的态度,相信有绝大部分,是从他的家人的“相信”和“稳定的陪伴”而来的。
因此,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
ll “从错误中学习”的态度
很多父母会害怕孩子的失败、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失败与挫折才是在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宝藏。
而父母对于失败、挫折的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孩子怎么看待自己的失败、挫折。
所以在这里建议父母可以常常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或负向经验:
“妈妈也曾经跟我的好朋友吵架,那时候我也很难过。”
“爸爸知道输掉比赛时的感觉,真的是很难过。”
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到:失败与错误,只是人生中的一小块或一小部分而已。事情终将会过去的。
这里父母所示范的,并不是失败与错误,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与错误的态度,投射给孩子所学习到的,则是父母面对失败与错误的勇气。
ll 用“鹰架式学习”,培养孩子解决能力
有时候很多状况其实是“孩子是有能力的,但缺乏方法与引导”。
此时父母可以帮孩子铺路、把事情拆解成小步骤,细腻地引导孩子去完成,这也是在教育心理学里提到的“鹰架式的学习” 。
“鹰架式的学习”,全名为“鹰架学习理论”,又名“支架式教学”,指儿童内在心理能力的成长有赖成人协助,成人如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质给予系统性的指导,则儿童的能力便能得以发展。
例如:
对一个常常玩到忘记刷牙洗脸、准备上床睡觉的孩子,父母可以问:“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怎么样可以在10点之前,刷牙洗脸、躺在床上?”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并把“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的权力还给孩子时,通常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给父母一个出乎意料的满意答案。
但对有些孩子而言,思考并没有那么完整或精细时,可能会说出一个不够具体、有用的方法。例如:“那就快一点刷就好!”
此时父母可以帮忙再拆解得细腻一点:
- “睡觉前,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 “刷牙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呢?”
- “所以我们需要多久前就开始准备呢?”
- “我们可以先做哪一件事情呢?”
这种启发式问句,让孩子自己回答。父母的角色与功能,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当军师或引路人。
在这里启发式问句的重点是“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想出答案,而非“包着答案的问题”。
结语: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让孩子从小就一点点学会:有困难时,抱怨无用,逃避无用,但想办法却有可能解决问题,虽然并不一定都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试。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