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工作正式即将开始申报!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数说园区建设
2000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2001-2005年,园区发展经历试点建设阶段;
2006-2011年,园区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2012至今年,园区发展打开创新发展新局面。
截至2017年底,已批准建设国家级园区246个,核心区面积579万亩,示范区2.0万亩;引进培育的农业企业87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55家;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4.09万个,推广新品种1.46万个,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2.2万项,审定省级及以上植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642项,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
园区建设运营模式
我国的园区建设及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
占比87.0%
企业主导型
占比9.7%
科研单位主导
占比3.3%
近年来,基于园区自身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新时期建设发展目标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园区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
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
布局优化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00个,带动省级园区发展到3000个,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功能类型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园区成果转移转化
能力不断增强
累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4000项、新品种6000个以上,授权发明专利数在1000个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
集聚度提升
培育20个产值过100亿元、30个产值过50亿的园区,3000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000个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显著
园区累计创建500个“星创天地”,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涌现,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精准脱贫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累计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农民收入增长20%以上,推动园区成为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
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园区建设定位
拓展四项功能
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功能,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打造五个链条
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推动园区成为中国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示范区。
六项重要任务
四条基本原则
申报条件及流程
申报条件
申报程序
园区监测评价机制
园区建设将开展监测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对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培育、辐射带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后补助机制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重点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强化园区动态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已经验收的园区定期进行评估,优先支持成绩优秀的园区,对评估不达标的园区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