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县市名称中蕴藏着10座历史名山

2019-10-11     丹枫飞云

1、赞皇县——赞皇山

赞皇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高邑县置赞皇县,以境内的赞皇山得名,属栾州。《元和郡县志》卷17赵州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

赞皇山——《人文赞皇》记载:赞皇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百丈余,旧志:周穆王北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 《穆天子传》曰: 至房子,登赞皇山”。今赞皇山一说是黄北坪乡了丝坡村西南的高山,一说是玉皇垴(中台山)。

中台山梨花

2、隆尧县——尧山(宣务山)

隆尧县——由隆平县、尧山县二县合并,其中尧山县以境内尧山而得名,《唐山县志》载:“柏人城,尧所都也,金人改尧山为唐山,即本于此。

尧山——尧山山脉,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南峰称尧山,北峰称宣务山,合称为尧山或宣务山,成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面积5.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6.9米。这一带是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

3、内丘——蓬山

内丘——《太平寰宇记》卷59邢州内丘县:“《十三州志》云,《山海经》谓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曰中丘。”

蓬山——又名鹊山、太子岩,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扁鹊庙的西侧,因赵简子赐封蓬山四万亩土地给名医扁鹊而又名鹊山。又因虢国太子跟随扁鹊到此山采药,又叫太子岩,山上留有太子洞、太子楼等遗迹。 鹊山有罕见的“苍山玉带”天然绝景和地质奇观。

鹊山玉带

4、邯郸——邯山

邯郸——“邯郸”一名始见《春秋·谷梁传》。《汉书·地理志》张晏注:“邯郸山在东城下,郸,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后汉书·光武纪》注亦云:“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廓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邯山——多见于古代历史文献,现在只有其名而无实指。有学者认为邯山是今天的紫山(又名马服山)或紫山的别峰明山,有的学者认为邯山是邯郸市主城区中华大街西侧的土山。

邯郸紫山

5、曲阳——古北岳恒山

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水经·滱水注》:“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寰宇通志》卷4真定府曲阳县:“汉置上曲阳县,取太行之阳转曲处为名。”北齐去“上”字,改名曲阳县。

古北岳恒山——最早称作常山,避讳汉文帝刘恒,更名恒山,今称大茂山,别称神仙山,曲阳县西北的大茂山为古北岳恒山主峰,曲阳县境内有北岳庙,为历代祭祀北岳之地,清代以后北岳恒山改属山西境内之山,故河北境内不再有恒山之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北岳常山(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

曲阳北岳庙

神仙大茂山,位于曲阳县西北方向,唐县、阜平县和涞源县交界一带。

6、雄县——大、小雄山

雄县——后周世宗柴荣击败契丹收复瓦桥关而设置“雄州”,北宋时期雄州知州李允为防止从西南流过来注入瓦济河的黄湾河过度冲刷河岸威胁瓦桥关的安全,积土筑山而成大、小雄山,主要目的是以备水患。明代《嘉靖雄乘》记载,“大雄山一名望山,突出群表,屹然独尊,特领燕山,如顾如望,左翼小雄,如呼如携,俯视诸河淀,若牛涔蜗角,带束星罗。峰顶亦广阔,可容数百武士,有亭,有林木,宜晚照。”

雄山——雄县旧有大、小雄山,皆为宋时所筑土垒,今无存。大雄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三丈,广可数亩;小雄山在城东南一里,瓦济河(即今之大清河)北岸。“雄山晚照”被列为明清雄州八景之一。

下图为大雄山旧址,近几十年的取挖泥土,竟将这座千年小土山变成了深坑。

7、涿鹿县——涿鹿山

涿鹿县——《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又说:“邑于涿鹿之阿。”张守节《正义》:“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涿鹿因涿鹿山而得名。

涿鹿山——涿鹿山,又作浊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集解》 引服虔曰: “涿鹿,山名。” 张晏曰:“涿鹿在上谷。” 即此。

地方志书上的涿鹿山

8、赤城县——赤城山

赤城县——《读史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龙门卫龙门守御千户所载:赤城堡“其地有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又说:赤城山“堡东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坐据高险,最得形胜,盖即此山矣”。县因赤城山而得名。

赤城山——明嘉靖时期《宣德府志·山川考》:赤城山,在赤城堡东五里,山石多赤,故名。今赤城县滴水崖村有赭红色大山,山体赭红色,山岩上还镌刻有“关外名山,绝塞奇观”和“壁立万仞”的文字。

崖村有赭红色大山

9、兴隆县——兴隆山

兴隆县——据陈铁卿《河北省县名考原》:“境内有兴隆山,山下有兴隆山镇,县治其处,因名。”《热河省县旗事情》载: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

兴隆山——兴隆县兴隆街后面的那座山原本是叫“孤山”,因有兴隆改名“兴隆山”,建国以后兴隆山这个山头被当地居民俗称北山,近几年经过开发成为知名旅游景区。

10、唐山——大城山(唐山)

唐山——据光绪《滦州志》卷7载:唐山“周回数里,复岭重冈。其东麓则陡河萦带,有流泉十数道注之。相传后唐李嗣源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基址尚在。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唐山在市南四里,市以唐山得名。

大城山——原名唐山,据《滦县志》记载,后唐(五代之一,公元923年)李嗣源曾屯兵此山,并建石城周长200余丈,因山以唐名,故称唐山,又因山中建有石城,后又改称大城山。位于唐山市市中心东北,现已辟为公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G8SvG0BMH2_cNUgu4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