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居生物,所以,很多人把“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作人生格言,似乎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互相影响着彼此的选择,眼光,甚至人生走向。
刚刚重刷了一遍《向往的生活》,隔着屏幕对黄磊的厨艺吞口水外,还深深佩服他的交际圈,似乎每一个来的人,都能和他有一些交情,从16岁的童星张子枫到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吕思清。个个都和黄磊有着深厚的交情,不禁感叹,就算自己不怎么优秀,在如此一个庞大的朋友圈的影响下,黄磊也不用愁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你选择的社交圈选择你,一定是因为你和他们有共同话题,黄磊是中戏的老师,很多当代的演员都是他的学生,而他本人更是早期不可多得的歌手,演员,导演多重身份的偶像,即使中年发福,你也能从他身上感受到魅力。
可我们很多人的社交圈,是低质量且没有意义的。
我大学时,有一个室友和我们所有人都不“合群”,从来不参与我们讨论明星八卦,每天早出晚归,我们都觉得她太内向了,再加上她成绩很好,有室友甚至觉得她是一个“书呆子”。
她也不是很在意我们的看法,依然早出晚归的去图书馆学习,上课的时候,总是和班级的前几名坐在第一排。
虽然我们平时都会吐槽这个人太冷漠了,可是每到考试前,她的笔记就像考前密押一样,在她的帮忙下,我们这群人轻轻松松倒也就顺利毕业,没有补考,没有重修。
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女孩子是不爱说话的,直到毕业前,实习生中需要选出一个优秀毕业生,要有一段实习心得的演讲,以及实习经历的讲述。
这位不合群的室友站在台上拿出那些我们可望不可及的从专四,到专八,到雅思高分的成绩单,并且说出那句:“即使,我有了这些证书,这些技能,我去实习真正接触到的学生还是让我觉得自己学得远远不够。”
她有理有据的讲述起她实习的经历,讲述起初中学生目前教学方式的优点以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条条是道的样子,我甚至觉得她在发光,我们大多数人的实习都是为了交差。
毕业前几个月,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焦头烂额,她就早早的搬出去,据说是到了一个国际外语学校当实习老师,实习期完了之后,直接转正,而推荐她去的是她曾参加的英语演讲的社团的学姐。
原来,她不是没有社交圈,只是她的社交圈里面没有我们。
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她一大截了,于是我在迷茫的时候,选择换专业培训IT技能找工作,平时非常支持我的室友,此刻却成了我犹豫的最大理由,她们都说:“你现在培训几个月怎么可能找得到工作,你大学那么多年都不好找工作。”
我心里的恐慌感和对毕业压力的焦虑感更加强烈了。
后来一个软件专业的学长告诉我,他们专业一共就60人,现在只有20人在做相关的工作,但是这20人都曾面临过我现在的情况,就是想过放弃,但都坚持下来了,只要你确定了,就去做,就算不成功,也没有遗憾,你的朋友们甚至都没有了解过这个专业就给你建议,你认为靠谱吗?
在他的鼓励下,我还是选择了培训IT。
成了一个跨专业的程序员,即使学习的过程也很艰难。
可这一段经历却让我的社交圈一下子就彻底的变了方向。
我身边不再有那种抱怨工资低的人,大多数都更看重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更看重发展的前景,因为他们普遍工资都不低。
我身边也不再见到你看书就嘲讽你假正经的人,大多数的人都会提醒你,多看书,多学,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大家都有一种共享精神把自己知道的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你。
我的同事们常常买一套学习的书,几百上千的就花钱也不心疼。
我的大学室友们,“在群里在讨论自己所在的学校,每个月居然要200块去扶贫,饭都没得吃了,我还要扶贫别人”,我打趣道:“你是人民教师,要为人民服务嘛。”
她说:“我觉得我不是在服务,是在被压榨。”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如果在那个场景下,我也觉得自己是在被压榨吧。
后来我们就联系的越来越少了。
我失去这个曾朝夕相处的社交圈了。
当你想要一个更好的社交圈的时候,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你的能力是你社交的唯一理由。
不做组局喝酒的人,不一定没有朋友。
天天组局喝酒的人,一定没有真正的朋友。
真正把你当朋友的人,不会劝你喝到吐,也不会用一纸合同逼着你喝酒喝到胃出血。
而你要做的,就是默默的努力,离开这个圈子。
等你的能力成了你社交的唯一原因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社交圈,不需要喝酒,也能让你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