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个留学德国17年,从来没有回国见过父母的一个女孩冲上了热搜,每次看到这样的相关报道都特别唏嘘:难道,把孩子培养得那么优秀,砸锅卖铁地把孩子送出国,换来的就是冷漠与无情?
曹茜,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大三时向往国外的教育,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为了孩子的梦想,父母还是想方设法凑齐了7万元首付,让她顺利去了德国留学,她的父亲回忆说:最初她在德国上了两年语言学校,之后又去预科班补习了一年文化课,后来去了汉堡大学学习德语言文学专业。
最初还给家里写了两封信,也曾经打过电话,但是却在2003年开始便音讯全无,再也联系不上了,父母最后悔的事情是,两封信也弄丢了,所以根本不知道她的地址。
17年过去了,现在老两口一个是肾癌,一个乳腺癌,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见女儿一面。
好心人把他们的消息发在网上,很多热心网友帮忙找寻,据最新消息说,曹茜博士后毕业后在慕尼黑大学任终身教授,却不想与家人联系。
据传是因为当时,她给家里打电话两次,先后要了3万元,过了10个月才给家里打电话,父亲很生气,责骂了她,并且让她省着点花,而这件事成为“很深的家庭矛盾”,导致她不愿意再联络家里。
具体原因我们并不得而知,在此之前,北大博士后王永强留学美国后,也是20年未曾回国,现在77岁病危的老母亲想通过网络寻找他,见他一面,他也是拒绝了。
02.负心多是读书人?
之前曾经有过一场争议是:是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让孩子远走高飞更好,还是孩子虽然没多大出息,但是可以守着自己,孝顺自己更好?
记得《小欢喜》中,黄磊扮演的父亲对海清扮演的母亲说:你别看咱家方一凡学习不好,很平凡,可能没啥大出息,也许长大之后也就在物业公司上班,但是这样也好啊,离得近,咱俩有个头疼脑热的,随时都能照看咱俩,那有的家里孩子优秀,又去美国又去德国的,但是好多年也见不上一面啊。
这样一听,也有道理。
那么,到底该不该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呢?
我注意到曹茜的爸爸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孩子从小比较优秀,我们没有什么压力,不过沟通也比较少,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家长并不了解。”
敲黑板,划重点:
孩子优秀,懂事,所以父母觉得省心,或者说也基本不爱和孩子沟通,以至于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根本不会选择告知父母,父母这一边可能还觉得孩子仍然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但是孩子可能发生了更大的心理变化,父母并不知晓。
这让我想起了吴谢宇那个案件,那个案件里似乎有无数个矛盾点:
从小到大的标准别人家的好孩子;
一直孝顺又懂事的形象;
性格也是开朗外向;
做事情非常细心,母子关系看起来也好;
但是,最终却发生了那么有悖伦理道德,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你敢说他的母亲真的了解他吗?真的明白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吗?
03.
培养孩子优秀的同时,不要忘了培养品质,并与孩子保持沟通的好习惯
我们再来看一下曹茜爸爸的那句话:
因为孩子从小比较优秀,我们没有什么压力,不过沟通也比较少,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家长并不了解。这句话的背后细品一下,很是意味深长。
从这句话可以看得出:
因为长期与孩子沟通不畅,即便孩子内心有委屈,也无法向父母诉说,最终可能自己一个人消化,慢慢地,又在那么远的异国他乡,没了沟通,没了共情,亲情也就慢慢断了。
与孩子的沟通,像朋友一样地知晓孩子的各种复杂的心理状况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
培养孩子变优秀,可以说是每对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发生了孩子变优秀之后不愿意再见父母,也不愿意反哺父母,那么为何在父母眼里懂事的孩子变成了那样?是从什么时候变的?
04.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抱持性环境”理论:
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周遭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让这个暂时“孩子气”的人去发泄情绪,感受周围人际关系给予的宽容和关怀,那么这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从焦虑、抑郁以及愤怒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额外照顾而获得成长,这个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
而作为父母,能够孩子最好的品格养成环境就是这种抱持性环境!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写有温度的文字,做灵魂有香气的妈咪。
资深文案,多平台原创签约作者,育儿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创不易,请求关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