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考上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毕业成绩全A,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哥伦比亚大学,对儿子是“虎爸”型非常严格,对女儿却是“猫爸”型,异常宽容又温柔!
两种教育模式在他那里,切换得非常娴熟自然,却又非常有成效!
他就是作家刘墉!
作家刘墉有一对儿女,他们之间相差17岁,对待儿子他属于是“虎爸”型,对于女儿却是“猫爸”型,最后的结果是儿子考入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都非常优秀。
为什么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却同样可以让孩子成才?
纵观刘墉的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
刘墉的儿子刘轩7岁那年,他们定居美国,小小的刘轩因为环境的陌生,变得沉默内向胆小,刘墉看到了后,对儿子制定了严格的规矩:
首先,他会经常带刘轩去看电影,在路上他就会让刘轩去问路,刘轩最初很紧张,但刘墉一直在旁边给他打气,经历了若干次问路后,刘轩慢慢放下心结,不再紧张害怕。
其次:参与儿子的成长
刘墉会陪同儿子一起上网聊天、一起染头发、一起滑旱冰,一起穿破旧的牛仔裤,儿子的所有生活,他都参与进去,让儿子感知到老爸与他是同在的。
还有:虎爸的规则也很严厉
在生活中,刘墉对儿子的要求又非常严厉,给他制定很多规则:
会限制他打电话,限制他看电视,同时,每天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学会洗自己的衣服,要学会做饭。
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儿子也一度很叛逆,但是,在考上哈佛大学那一刻,刘墉说:你现在可以自由飞翔了。
儿子却说:这些年来,我讨厌过你的严厉,但回过身来看,我更感谢你的宽宏大量,这一刻,我真的有点舍不得你!
而对待女儿时,刘墉更多的却是宽容又仁爱。
刘墉的女儿参加钢琴比赛时,准备得很不充分,但刘墉给她最大的鼓励,让她只享受过程就好,但在女儿失败后,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说:
来比赛的孩子,都是练琴6小时以上的,如果大家都在求神保佑自己获奖,那么神会保佑练习6个小时的孩子,还是保佑练习1个小时的孩子呢?
女儿半夜不肯睡,继续看电视时,刘墉也没有强行制止,只是告诉她不睡觉第二天会很困倦,之后就走开了,第二天女儿真的非常困,考试也没考好,自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就是刘墉的教育之道,他很善于根据孩子的个性以及所处的环境,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7393744_9993738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