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气温降低
你的身体真的准备好了吗?
下面的健康指导
帮你给器官做好“御寒”
1.心脏
最怕温差大
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秋冬季节,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它更得加倍努力工作。这也使得冬天成为心脏的“多事之秋”。
在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大,加之气候干燥,人的生理机能反映比较迟缓,时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大了心脏的负荷;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
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2.血管
遇冷收缩易变脆
血管就像一个橡皮水管,每到天冷时,橡胶就会变脆,如果水压增大,就容易裂开,血管也是如此。
气候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身就比年轻人差,所以出现脑出血等意外的几率更高。
晚上早点睡。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
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
3.肺
早晨雾气最伤肺
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
此时要格外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秋冬早晨雾气寒冷浓重,过量吸入会对肺造成很大的损伤。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9点之后,阳光明媚雾气散去再锻炼。
4.饮食
掌握“三多”原则
5.降火
多吃白色食物
中医认为,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热。做菜时,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等。其中,白菜、萝卜功效最好,可谓是最经济实惠的补品了,但肠胃寒凉的人应该少吃。
6.御寒
多吃牛羊肉
吃牛羊肉可御寒。
怕冷的人还可多吃胡萝卜、芋头等富含无机盐的根茎类蔬菜,以及海带、紫菜、菠菜等含碘食物。
7.提高免疫力
多吃蛋白质
天气转凉大家应该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大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鱼虾肉、鸡蛋、花生、核桃中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
8.起居
早睡晚起勤喝水
9.早睡晚起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
10.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双脚距离心脏最远,供血最差,所以也更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
11.越冷越要多喝水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更应补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来源 | 生活资讯号
编辑 | 金龙责编 |厉倩雯
编审 |金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