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甘熙宅第,过一把金陵仕绅的瘾

2020-01-09   秉笔人

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俗称为“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民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

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甘熙宅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金陵士绅民居建筑之集大成者。古代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甘熙曾在朝为官,深知法规,故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其实总共有房间162间。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册,建藏书楼,名津逮楼,为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今世甘贡三老先生自幼爱好戏曲,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建筑局部


  建筑风格: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在甘熙故居里,墙,门,瓦细腻的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八仙过海、福禄寿喜,这些木雕刻工精细,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显得典雅古朴,称得上是木结构装饰中不可多见的艺术品。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曲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结构特点:
  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津逮楼


  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楼,十分有名。“津逮”二字,意为求知的入门之路。津逮楼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造的藏书楼。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河水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甘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上下各五开间,与甘家故居中的其他建筑一样,也是坐南朝北,津逮楼藏书16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还藏有三代彝鼎,其中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所着《金石录》系传世孤本。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时,津逮楼被战火焚毁,但遗留下来的书仍有一定规模。现在看到的津逮楼是2007年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仿天一阁样式复建的。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如今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在地。整个故居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片区。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建筑与民俗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重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