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晚,小张和女儿巧巧去散步,路过超市便进去买点东西,走到了蔬菜水果区,小张打算买些西红柿。这时候听见有熟悉的声音在说:“妈妈我想吃樱桃!”转头一看,是巧巧的幼儿园同学丽丽,于是小张带着巧巧上前去打招呼。
不过丽丽妈妈却对孩子说:“诶哟,樱桃太贵了,60元一斤呢,我们家买不起。”小张笑了笑,不做反驳,丽丽慢慢当然不是买不起,只是舍不得给孩子买那么贵的樱桃。等她们走了之后,巧巧也拉了拉妈妈的衣角,“妈妈,我也想吃樱桃!”
孩子嘴馋樱桃,要不要给买呢?小张心里打起了算盘,看着孩子直勾勾地看着樱桃的眼神,还是答应买了。不过,她这样对孩子说:“樱桃很贵,我们可以用一样的钱买到很多苹果橘子香蕉,你想要吃樱桃,还是更多的水果呢?”
孩子想了想,还是说想吃樱桃,于是小张接着说:“但是我们只能买一小袋,只够一个人吃,你愿意自己吃完,还是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样你就只能吃一两个樱桃了!”
巧巧说:“分给大家一起吃!”小张这才满意地给孩子买了半斤樱桃。
两位宝妈的不同选择,影响孩子不同的格局。后来,丽丽在她妈妈的教育之下,变得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自私小气,眼光狭隘,格局很小;而巧巧在小张的教育之下,不仅学会与人分享,而且落落大方,眼界高远,格局很大。
当孩子想买很贵的东西的时候,因为没有清晰的金钱观念,一旦看上了就闹着父母买,不达标目的不罢休,父母常常束手无策。
有的父母觉得给孩子买了,他以后花钱大手大脚,变得败家,于是常常跟孩子哭穷,导致孩子对某样东西念念不忘,性格近乎偏执。而有的父母什么都满足孩子,以为自己是在“富养”孩子,孩子才不会变成自私小气的性格,但是孩子似乎变得得寸进尺,永远都无法满足。
首先给孩子建立金钱观念。让孩子明白钱财来之不易,在买东西之前,想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不要被一时诱惑,买了之后又后悔。
其次让孩子懂得“取舍”。相比起这一样东西,是不是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如果真的想要买这一样东西,是现在必须要买,还是可以迟一段时间再买,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对那件东西喜欢的感觉可能就没那么深了。
最后教孩子学会“分享”。如果孩子买贵的东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他可能就会变得自私自利,而且不会爱惜。如果能多考虑其他人,他也许不会那么那么执着于“吃独食”,而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买便宜的东西可以一起分享。
当孩子提出想买贵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