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别叫我妈”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其实是有“空巢综合症”

2020-04-21   爸妈有方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些天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向我诉苦说:“妈总是想控制我的一举一动。”明明已经大三了,他的妈妈还是要每天问他,早上几点起床、中午吃了什么、上了什么课、晚饭准备吃什么、明天天气怎么样、要穿什么衣服等等琐碎的小事,就连天气降温都不允许他自己买衣服,宁愿让他受几天冻,也一定要买了衣服寄过来。

他说:“这太窒息了,没有一丝自己的空间。”我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听妈妈的话,不告诉他妈妈呢?他说他曾经跟他妈妈讨论过这件事,甚至争吵过:“不听话别叫我妈!”没过几天,他爸爸就打电话来告诉他,妈妈天天在家哭,说:“孩子大了,不要妈妈了。”还为此生病住院了,让他打电话给妈妈道歉。

那次的反抗以失败告终,他也只能继续做跟妈妈汇报一举一动的“孩子”。他的很多朋友对此只有一个评价,“你妈妈控制欲这么强,是不是有病啊!”

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但是发展到了“病态”的地步,会令孩子感到很窒息。父母带有“控制欲”的爱就像一把枷锁,沉重的爱会把孩子压垮,让孩子难以独自前行。

一、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其实是有“空巢综合症”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过度控制子女的父母是有一种不健康的恐惧心理叫做“空巢综合症”,他们害怕孩子独立后自己就被遗弃了。

许多老人为了克服“空巢综合症”,不断地打电话给子女,不想让子女脱离自己的视线,渴望从子女身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这些正是“空巢综合症”的表现。

很多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过度控制,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们非但不放手,反而更害怕孩子离开。当孩子成年后,父母的这种“空巢综合症”也逐渐增强,他们不仅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对孩子的工作、与什么人交往,以及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都有掌控权。

孩子想要独立生活、逃离父母的想法,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互相牵扯,最后其实是“两败俱伤”。

二、父母过度控制子女有什么危害

01孩子会习惯性逃避问题。

父母过度控制子女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意识,即,我的妈妈/爸爸会帮我做好的,他们会教我应该做什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逃避问题,将问题丢给他人,或者寻找一个人帮助他们做决定,而不能自己果断地做出决定,他们的依赖心理已经从小养成了,在职场或者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往往会让他们处于劣势。

02孩子们会变得很焦虑。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是为了让孩子们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或许是有用的,但是,一旦孩子们处在一个竞争更大、父母帮不上忙的环境下,他们会对自己的认识产生误解,他们希望自己一直是优秀的,一旦不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他们会焦虑,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孩子抑郁。

03孩子会习惯性否定自己。

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可能会被父母否定,甚至不再拥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从小就被一直否定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在长大后会突然变得自信起来。在与人交往或者工作中,他们大概率是随波逐流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声说出来。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表现往往会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父母也会大失所望。

三、想要孩子以后孝顺自己,父母首先做好这些

尊重孩子。

孩子是拥有自己思想意识的,不论他是两岁还是二十岁。在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学会尊重孩子,不论是在商场中让孩子自己挑选买哪一个玩具,还是明白自己是否是饱腹的状态,我们要相信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力的。学会尊重孩子,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所需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品质。

约束自己。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一定会拥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和自己的单独的朋友,父母对于此种情况,要做到的是,对孩子的事情保持关注但不限制。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学会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翻看孩子的日记,不去追问孩子的一举一动,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小秘密。

发展并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即使有了孩子,孩子也不应该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所在,父母自己一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满足孩子的需求之前,一定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自己隐私空间和独处时间的人,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失去自我,一生都围绕着孩子。

结语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强烈的控制欲不仅不会让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倦的心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糟糕。

父母不要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充分的隐私空间,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让自己拥有独立的兴趣爱好,这才会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今日话题互动:大家有控制孩子一举一动的行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