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2019-07-21   只争朝夕爱生活



我一朋友跟我讲,上个星期回老家,刚进门就听见她侄子乐乐在大声哭闹:

“我不!我就要买这个!”

老爸老妈在旁边用一种讨好的语气哄他:“乐乐乖,咱们家玩具已经很多了,等下次再买好不好?”

“不好!”乐乐生气地随手拿起一个毛绒玩具砸向爷爷。

“干什么呢!怎么能拿东西砸爷爷!”乐乐听见她的声音,立马不吱声了。

乐乐是有些怕她的,因为他知道,在她面前耍赖没有用,她也不会惯着他。

“哎呀,干嘛说话这么大声,都吓着孩子了。”她妈妈向她埋怨了一声,走过去抱起乐乐。

乐乐被奶奶一饱,“哇”地一生大哭起来,边哭边蹬腿,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

乐乐和很多孩子一样,在家里是一个“小霸王”,说一不二。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对着长辈大发脾气,尤其喜欢“欺负”疼爱孙子的爷爷奶奶。

但是出了家门,乐乐就好像变了一个孩子。

在幼儿园里,他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闹,即使别的孩子从他手中抢走玩具,他也只是站在一旁干巴巴地看着,不敢要回来。连幼儿园老师都说,乐乐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绵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窝里横”。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差,这要从家庭教育说起。





第一,孩子窝里横,可能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感觉统合就是人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失调,将会不同程度的削弱人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一种说法称,在现代化家庭中,高达85%的孩子有感觉失调的问题,其中约有30%的儿童为重度感统失调。感统能力较差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对周遭信息的整合能力比较差,对环境的适应就会比较慢。所以当走出家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孩子会变的敏感谨慎甚至害怕,表现出跟家里不一样的一面。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加强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比如让孩子尽情的翻滚;用刺球(触觉球)在孩子身上进行滚动刺激,用软毛刷在孩子皮肤上进行各种轻重、顺序不一的刷动;还有全身皮肤的抚触、按摩、脚底按摩;或者蒙上宝宝的眼睛、让宝宝用手触摸不同的物品,让孩子猜物;也可以让孩子感觉冷热软硬等不同感觉的东西等等。





第二,缺乏社交,在外没有安全感,孩子回家要发泄了

经常呆在家里的孩子,缺乏人际沟通,身边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人。

而这几个人又对他百依百顺,俯首称臣。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变了。不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恐惧心里。

看到同龄的孩子,一方面想和他们打成一片,一方面又缺乏沟通技巧,不懂怎么交流,只能在一旁看着干着急。

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后,很容易将这种无处发泄的负能量,反馈在家人身上。





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窝里横”,并不是先天性的行为,而是后天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习惯。

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1、过度保护

爸爸妈妈们对孩子过度保护了,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动,甚至还会经常恐吓孩子外面有坏人。所以对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宝宝自己尝试去做,宝宝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宝宝,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宝宝,责备会让宝宝更不知所措。宝宝需要爸妈的引导。爸妈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宝宝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宝宝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

2、过分溺爱

知道你很爱宝宝,但是千万不要过度溺爱,因为过分的溺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宝宝自大,自私和任性,当离开了这样的环境跟其他人相处时,孩子容易受挫,造成不愉快的体验,所以爸爸妈妈应该从小教会孩子懂礼貌守规则。

3、要求太高

爸爸妈妈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设置了太高的要求,这样给孩子造成压力,家长们在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求孩子叫这个叫那个,希望孩子大大方方,可以很快的融入其他的小朋友,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家长会不自觉的表现出失望。

最后要强调一下:家长们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些谨慎型的孩子进入外部环境时,不敢轻易放开自己,需要观察确定安全的前提下,才敢本心流露,大胆融入。

还是那句老话,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爸爸妈妈应该从自身开始改变,更理性的对待孩子,引导孩子认知周遭的一切,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协助孩子融入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