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几岁啦?在哪上幼儿园?”
朋友家的孩子刚过三岁,上幼儿园这件事就马上被提上日程。挑来选去终于确定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幼儿园。
看着手上的入园通知,盯着面前的小人儿:
她准备好上幼儿园了吗?她能适应集体生活吗?照顾自己吗?如果有人欺负她怎么办?如果老师能帮助她妈?如果不负责任怎么办?
越想内心越焦虑,终日都在想孩子入园可能出现的问题。
眼看这个昔日的婴儿,如今背起小书包准备走出家庭,内心一半是火,一半是冰,既激动,又不安。
其实,要想让孩子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比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情绪的疏导和能力的培养。
PART
01
孩子入园为什么这么难
每年的新生入园日都会上演一场撕心裂肺的催泪大戏,所有“演员”都是真情流露。
有的是你拽他退,陷入拉锯战;有的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上气不接下气;有的是拳打脚踢,连躲带藏;……
面对每天不愿入园的孩子家长们头疼不已:“为什么平日活泼开朗的孩子,面对幼儿园就开始撒泼打滚呢?”
其实都是分离焦虑在捣鬼。
有调查显示:80%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入园焦虑,另外20%的孩子不是没有,而是症状较不明显。
曾有个刚入园没多久的小朋友,总是趴在门口张望,当看到所有的家长都离开以后,嚎啕大哭着问老师:“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金韵蓉曾说:孩子分离焦虑的起因之一是因为,自身没有完全成熟,他可能会认为今天的分别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们担心被父母抛弃,害怕陌生的同伴,更不愿意脱离熟悉的环境。这种压力下,哭泣是孩子再正常不过的发泄方式。
有人问:“为什么孩子刚入园不哭,现在反而开始哭闹?”
这些后知后觉的孩子,开始时可能被幼儿园里新奇的事物吸引,然而接触几天却发现挑战无处不在,继而对家庭的依恋与日俱增。
新环境就意味着新的生存法则。也许是规律的午休,也许是厕所的蹲便,也许是同伴一次不友好。
其他小朋友已经进入梦乡,他还在为是否上床大喊大叫;其他小朋友已经离开床铺,他还在为穿不上的衣服挣扎;其他小朋友已经饭后散步,他还在跟一碗饭做斗争……
面对三四个老师,30的孩子的局面,没人能够保证第一个照料谁。
如果孩子在集体中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完全依赖他人,他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面对重重考验的集体生活,孩子自然难以适应,于是更加迫切的希望回归到熟悉舒适的家庭生活,哭闹只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PART
02
比孩子更焦虑的是父母
邻居家孩子刚上幼儿园,据说入园时不哭不闹,表现不错。可是妈妈终究放心不下,经常在户外活动时间站在围栏观察孩子的表现。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妈妈,原本没事的孩子竟然开始哭着要妈妈。
比孩子更焦虑的是父母。
在胡轶群《快乐入园宝典》里有这样一句:很多时候孩子反复哭闹、迟迟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而恰恰是家长不当的做法造成的。
有人在幼儿园门口掩面而泣;有人趴在教室的后窗张望;有人站在班级门口徘徊;有人挂在幼儿园的围栏上瞭望……
孩子刚刚入园原本就在适应阶段,父母传递的焦虑情绪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更加反感幼儿园拒绝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利用父母的焦虑心态,大哭大闹,逃避入园,增加入园难度。
有多少家长这边安慰着孩子,那边却安慰不了自己。
有多少家长不露声色的为孩子的焦虑加码。
其实孩子成长的一步,更是父母成长的一步。
PART
03
入园做好这些事儿
有人说,上幼儿园哭是正常的,哭一段时间就好。
把绝望留给孩子绝对不是明智之举,父母要做的是积极回应,正确引导。
提前渗透
得不到的总是好的。有意无意的带孩子从外围“窥探”幼儿园。里面的各种游戏设施轻易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虽然近在咫尺,却可望不可及。
这时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说:“等到9月份开学,你才可以进去玩。”
唤起孩子对幼儿园向往之情的方法有很多,参观幼儿园的活动;半日生活体验等等,但不要过度美化幼儿园生活。如果等孩子进入幼儿园发现不是期待的样子,就会因为失望而拒绝入园,再多的弥补都收效甚微。
能力提升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进步,而不是因为要上幼儿园才开始速成。即便不上幼儿园,孩子也需要学习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尹建莉曾说:各种生活技能训练的道理都大同小异,基本原则时,在一切训练中,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着急就包办,还一边包办一边埋怨孩子。否则,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趣,降低他的自信,别的没一点好处。
把吃饭、午睡、饮水、入厕,看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将主动权还给孩子,才能见证孩子的快速成长。
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
这一点绝不是依靠家长独立完成,而是家园共育的合力。
跟班级教师提前沟通孩子的情况,说明孩子的兴趣点在哪些方面,孩子的性格特点等等,便于老师因材施教。
很多孩子在集体和家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家中能歌善舞的孩子,到幼儿园可能是个“闷葫芦”。
朋友是体操教练,孩子从小就跟着她泡在体操房里,看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每天入园都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戏,她苦恼不已。
有天老师问她:
“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
“体操。”她脱口而出。
没过一周,她发现孩子开始变得不一样,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就向幼儿园跑。
一问才知道,那天沟通过后,老师经常私下跟孩子交流有关体操的事情,有时候聊体操房里的样子,有时候聊体操中的动作,甚至还让孩子在小朋友中间表演。
孩子的注意力早已从对家庭的依恋,转移到表现自己。
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不仅仅是今天哭没哭,还包括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有哪方面困难;有哪些行为习惯问题;孩子在家中的表现等等,帮助孩子及时调整。
PART
04
真正的爱需要放手
有个妈妈说:“女儿生下来,已经有1450天,每一天都和我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
焦虑是双向的,一端是孩子,一端是父母。一个因为成长,一个因为不舍。
比起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更多的是离不开孩子的父母。
孩子无需准备就会长大,而我们却没有准备放手。
其实,放下焦虑才能给孩子内心的安定。
龙应台曾经在《目送》中写过:
“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请你放下温暖的手臂,让我自己走。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重逢,只有母爱是为了离别。
这一次成长的洗礼,不光是对孩子的淬炼,更是对父母的考验。
面对第一次分别,愿我们都能从容以对,走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