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越高,“孩子”越少?楼市出现“生育率幻觉”,马云点明后果

2020-01-12   蓝白观楼市

今天看到一组数据,跟大家分享一下。

根据中泰宏观的报告,过去3年内,每年我国新建商品房面积,足够4000万人居住。而每年城镇人口的增加幅度,仅仅只有2000万人。

这样算来,3年盖了1.2亿套房子,真正的居住需求可能只有6000万人。更何况,按4口之家一套房子,6000万进城人口中,只需要1500万套房子就够。

也就是说,从2017-2019年,我们盖了1亿套多余的房子。

这确实是个很尴尬的事,现在很多人天天说自己没房住,深究起来,只不过是想在大城市扎根,不想回中小城市、地市、县城里定居罢了,过去几年内加盖的大量房产,足够大部分流动人口居住。

去掉极少数的洋房、别墅以外,这几年盖的房子,绝大部分都是高层住宅,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每隔3年都要多出1亿套房子没人住,也就意味着,10年后,将会有3亿多套房子是多余的。

供过于求的直接后果,是房价步入长期走弱趋势。

除此之外,“房子越高,孩子越少”,高层住宅越多、生育率越低的特征,也不可忽视。

经济学家李迅雷曾阐释过这种现象。

联合国公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前景》报告,CTBUH全球高层建筑数据库公布的高度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已建成摩天大楼数据,可以发现很有意思的特点。

这100座摩天大楼分布在10个国家或地区,而这10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的人口粗出生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比如中国、阿联酋、美国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量,均超过10座,而人口粗出生率也只有10-12‰的低位水平。

此外,2016年至今房子加盖了1亿多套,与此同时,我们的生育率也一直处于下行趋势。

2016-2017年刚刚实行二胎政策时,新生儿大增到1786万,2018年降到了1523万,根据母婴行业观察的数据,2019年新生儿数量可能还不到1200万。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我国的结婚率自2014年开始下降。2013年至2017年之间,我国的结婚率由9.9‰降至9.6‰、9‰、8.3‰、7.7‰。

很明显,从2014、2016年到现在,房地产飞速扩张的同时,生育率、结婚率等指标在加速回落。

这就是现在楼市出现的“生育率幻觉”。

什么意思?大家都以为人们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是教育费用高企、没有精力照看、单身丁克主义流行。

实际上,却是因为房子越盖越多,高层住宅大面积普及,房价上涨造成的一种“生育”抵触心理。

经济学家周天勇此前指出:人们越是居住在乡村和小镇上的低矮宅院中,出生率越高,在高楼中工作和居住,在地铁和公交上串行,对生育形成不利因素。

他举例称,日本的乡村和小镇,出生率可达到1.5甚至更高,而在特大城市,出生率只有0.6到1之间。

人口专家梁建章之前在演讲时称: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里,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平均一个育龄妇女只生0.6个小孩,就是每代人会减少2/3,农村则相对多一点。

房子继续盖,孩子生的越来越少,30年后的楼市会变成什么模样?

首富马云之前用“两句话”道出了结局,点明了未来的后果。

去年的5月份,在阿里巴巴第十四届集体婚礼上,马云表示:30年后,每对年轻人要养8个老人,管理5套房子,未来房子不值钱。所以,婚姻不是为了一起买房子车子,而是为了一起生孩子。

这个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方面,生育率继续下降,老人增多的趋势难以逆转。

社科院之前发过一个报告,到2050年,老年人会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环顾我们周围,每三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年龄超过65岁。

另一方面,房屋过剩,又会对房地产形成“双重挤压”。

根据克而瑞的报告,2018、2019连续两年房地产销售面积达到17亿平米以上,随着落户政策的放开,沿海、东部的少数一二线城市,会加速虹吸中小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在遍地充斥老年人的小城市,房子变成“白菜价”并非不可能。

有人可能觉得:房子过剩了自然会降价,孩子变少了身上的负担也会变轻松,这样的结局没什么不好。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你所在的城市,在未来的某一天,街道上了无生气,几十座高层住宅在空置,商业凋零,人烟稀少,公共设施少人维护,家里一堆老人等着养,谁又能处之泰然?

人们常说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句话套用在楼市里也一样,正因为过去几年高杠杆炒房客横行、大量开发商下沉小城市、拆迁户在各个城市“扫楼”,才形成了如今尴尬的局面。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是与“房子越多,孩子越少”相对应的办法:少盖房,多生娃。

比如,像人口专家建议的那样,降低育儿成本,大量兴建3岁以下幼托中心,降低女性就业的难度。

比如,中小城市大幅减少供地,各地土地出让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各地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开。

这也是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在走的路,虽然很难,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