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于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郭尔罗斯的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民间俗称“镇压蟒古斯的故事”或“平妖传”, 蟒古斯是蒙古语,译作“魔鬼”“魔怪”。英雄史诗通常由职业的“潮尔沁”(操马头琴演唱的艺人)或“胡尔沁”(操四弦琴演唱的艺人)演唱。
英雄塑像下父女演绎英雄史诗。刘跃红摄
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依附于音乐和演唱而存在。郭尔罗斯蒙古族的说唱曲艺属于“胡尔沁”派系。民间流传最典型的英雄史诗是《阿勇干·散迪尔》和汉译本《迅雷·森德尔》,属于阿尔泰各民族叙事文学的传统形式,以婚姻和征战为情节贯穿全文,流传较广,影响较大。阿尔泰各民族许多英雄史诗的主人公即英雄人物,其名前都加有一种受人尊重的称号。如英雄散迪尔征服蟒古斯救出公主的英雄故事中。英雄散迪尔的名前就冠有“阿勇干”一词,“迅雷”之意,也可以写作“迅雷·散迪尔”。
部分演奏乐器。刘跃红摄
北方信奉萨满习俗的古代各少数民族,按照萨满教灵魂观念共同创造了“蟒古斯”的形象。因此说蒙古族英雄史诗产生在萨满兴起(蒙古语称“博”)时期。
通过研究这部史诗可以看到“宗教的印记,风俗的画卷”。私有制产生之后,社会上阶级分化,蒙古族中出现了萨满适应的特殊文化。人间有了等级,神也有了高低好坏。蒙古族的萨满祈祷词说:“上有九十九尊天神,下有七十七尊地母”。萨满把宇宙分为三界,上层为天堂,诸神所居;中界为地层,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恶魔所居。这样就出现了以英雄史诗为内容,以“潮尔”为伴奏乐器说唱乌力格尔的艺术形式。
讲解英雄史诗文本。田立勋摄
英雄史诗以镇服蟒古斯为内容,以“潮尔”(马头琴的前身)为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说书,称“潮尔沁派”;以汉族古典演义和曲目为内容,以“胡尔”(四胡)为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说书,称“胡尔沁派”,这两派在几百年的自由发展中,前者逐渐衰弱下去,后者渐渐繁荣起来。民国年间,潮尔沁派已近绝迹。说唱英雄史诗的艺人,逐渐改为四胡伴奏,促使胡尔沁派到了鼎盛时期。《阿勇干·散迪尔》和变本《迅雷·森德尔》这两部史诗倍受流传在东蒙的英雄史诗《格斯尔》的影响,属郭尔罗斯胡尔沁派传承的著名史诗。
松原市春晚演出。 刘跃红摄
《阿勇干·散迪尔》是以镇服蟒古斯的战争和抢婚为主要内容的长篇英雄史诗,共28章13万多字。史诗开篇就运用了很多排笔手法。史诗里女神乌银高娃和阿喜玛,受天意而下凡人间的特使,带有镇服蟒古斯的使命。史诗中出现了《骆驼的传说》、《泉水的传说》、《敖包的传说》、《雪山的传说》、《鲜花、树木、草药的传说》,可见史诗中汇集了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迅雷·森德尔》这部古老而又神奇的蒙古族史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史诗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述英雄大战魔鬼的同时,还细腻地描写了与女神生动的对白。史诗在对英雄与魔鬼的斗争描写较多。
常年义务为学员培训。李玉平摄
蒙古人民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风俗,那就是每逢干旱、风雪年景或洪水泛滥,畜群闹瘟的时候,就要请潮尔沁艺人,演唱或讲述征服蟒古斯的史诗和故事。过去,在广阔的草原上有许多潮尔沁把勇士镇服蟒古斯的故事编成动人的史诗,为牧民们说唱,并世代沿袭,广为流传。
到乡镇现场演出 。田立勋摄
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口传、乌力格尔说唱形式传承至今。
2.英雄史诗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亦是人类战胜自然力的产物。英雄史诗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脱胎于神话,所以,必然拖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几代相传的手稿古籍 。张晓彦摄
3.英雄史诗是民族开始形成时期的产物。民族的形成是突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制度以后,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形成自己共同的语言、文化、心理素质和地域。对这一时期,人们往往称作“英雄时代”。崇拜英雄、赞美英雄是全社会普遍的心理和道德标准。著名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先生曾评价两部史诗是宗教的印记、风俗的画卷、传说的源流、神话的演变、文化的宝镜、韵文的典范。
4.英雄史诗一般分为神话史诗、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三大类。《阿勇干·散迪尔》属于中长篇英雄史诗,是以战争、抢婚为内容的复合结构的英雄史诗。
那达慕会上演出。 刘跃红摄
蒙古族英雄史诗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
1.文学价值:史诗中包括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地方民间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2.使用价值:是了解郭尔罗斯历史,特别是民族史、文化史的宝贵资料,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工作需要挖掘整理的内容之一。
3.娱乐价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渲染地方民间文学色彩,增厚郭尔罗斯文化底蕴。
艺术世家。刘跃红摄
传承人: 朝鲁蒙(金相源) 包玉文(哈斯朝鲁)
代表性传承人朝鲁蒙,男,蒙古族,汉名金相源,1986年6月16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镇,曾被授予全国“格斯尔奇”称号和“吉林好人”等称号,现为前郭县草原文化馆副研究员,中国蒙古语说唱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前郭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会长。2002年考入内蒙古民族艺术学院,2004年12月参加工作。曾拜师唐森林,成为其关门弟子。并在张宝音、包嘎日迪等老一辈艺人的教导下,专门学习蒙古族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歌、马头琴、四胡、潮尔等民间说唱及演奏艺术,经过十几年的潜心深造,演奏水平、说唱水平不断提高,日趋成熟。在蒙古族英雄史诗出现断代、无人整理抢救保护、无人传承的危急时刻,朝鲁蒙克服种种困难,日以继夜地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他曾三次走进录音棚,终于完美地完成了13万字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的说唱录制。2015年8月荣获全国“格斯(萨)尔奇”最高荣誉称号。2016年1月在“吉林好人,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中,荣获”吉林好人“称号。2016年5月 参与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吉林省蒙古族说唱艺术抢救性录制》资料录制。2017年7月主编写的英雄史诗《舒古尔敖敦陶力》出版发行。2018年8月八省区《孟赫嘎拉》文化艺术节史诗说唱大赛获得季军奖。2019年11月参加“传经典 颂中华”十九省区民歌展演中获展演奖。
传承人:朝鲁蒙(金相源) 刘跃红摄影
2004年至今他一直积极担任单位负责群众文化辅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在传统古老的项目濒危断代的情况下,在查干花镇创办了蒙古族英雄史诗培训班,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10余名。他曾带领学员们多次参加蒙古族春晚等大型活动,孩子们在他的教授下已经能够说唱演奏英雄史诗。他也被社科院命名为中国最年轻的英雄史诗艺人。
2015年8月荣获全国“格斯(萨)尔奇”最高荣誉称号。朝鲁蒙提供)
代表性传承人包玉文(哈斯朝鲁),男,蒙古族,自幼在查干花镇向苏赫巴鲁、特木尔巴根等名家学习英雄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熟练掌握蒙汉语言,是全国百名少数民族翻译家,对前郭尔罗斯流传的英雄史诗十分钟爱和精通。1994年翻译的汉文版《阿勇干·散迪尔》《迅雷·森德尔》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松原市“查干湖文学奖”一等奖。主要代表作品有《校注蒙古民谣》《苏赫巴鲁研究》《包玉文翻译作品集》。曾荣获第一、二届吉林省蒙古文学学会颁发的金鹰奖一等奖和金奖。
包玉文(哈斯朝鲁):《阿勇干·散迪尔》蒙译汉著作传承人。 刘跃红摄
包玉文(哈斯朝鲁)翻译的《英雄史诗》著作(刘跃红摄影)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文/姜东梅 摄/刘跃红 李玉平 田立勋 张晓彦 梁亚丽
编辑: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