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为什么被称为“金张掖”?左宗棠曾在这里收购大米,收复新疆

2020-02-10     路生观史

出世者曰:指间一沙,即是世界。入世者云:沧海一粟,足养苍生。张国臂掖,人们需要粮食。我们说:只有被保护和热爱过的土地,才能长出优秀庄稼的。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农业种植,也是当下所有人都需要的。张掖只有在这生态农业的金黄稻壳与如玉稻米里,名符其实。

金张掖是这么来的

张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这座河西走廊中段的城市历朝历代都是战略要地。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关、酒泉,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总面积39436.53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8.67%。 126万人口,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

“金张掖”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中说,金张掖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水利的背后是粮食,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等。粮食是金色的,让我们的骨质含铁,是黄金也换不来的,张掖也是我们从古至今的一个产粮基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张掖全年粮食产量137.64万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产量28.46万吨;玉米产量74.83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83万吨;蔬菜产量178.78万吨;水果产量29.91万吨……中药材产量9.31万吨,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增长21.27%。这是张掖的农业,也是张掖的生态,张掖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技,集约化经营的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帮助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对已经消耗的自然资源进行控制并重新规划,减少更多自然资源的浪费。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稻花风里稻花香,妾去采花郎插秧。”我们在这句古诗里走向张掖的生态农业,带着稻壶一样的肤色。

那沧海一粟的米粒

乌江镇,一个很有江南水乡意味的名字,出现在了河西走廊的张掖的版图上,依然有着江南水乡的意味,多少让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张掖名而符实了。甚至,“稻花”与“插秧”在这里向人们透露出的是张掖曾种植过双季稻的信息。

诗歌的信息虽已不可考,但历史上的张掖因为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创造了耀眼的农耕文明,成就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应该无疑。

黑河由南至北,纵贯乌江全境,奔泻城西,哺育着狭长的张掖绿洲。在乌江境内,黑河途经谢家湾、元丰、贾家、乌江、管寨、平原、永丰、小湾、大湾等12个村,镇域内湿地面积3.2万亩,占辖区总面积的23%,是甘州区湿地面积最大的乡镇。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乌江镇来说,最实惠也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那沧海一粟的米粒。

据《重刊甘镇志》记载,这里出产的乌江大米自唐代屯田时落户甘州,历经上千年发展,品质逐步提升,特别是白芒稻、黑芒稻,口感筋柔、米香浓郁,元代时被列为皇家贡品。

《旧唐书·郭元振传》载:“武后长安元年,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这是乌江种植水稻最早的记载。《元史》记载,董文用以中兴省郎中身份到河西督垦,开渠引水,从中兴(今银川)引进稻种,仿宁夏之法种植,视为改进水稻种植良法。

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甘州、高台等地采购军粮,订购乌江大米千余石,备以收复新疆。民国时,张掖稻米不断恢复壮大,除供足自用外,输往兰州、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年产约63000余市石。其时,张掖水稻种植沿黑河流域迅速发展,形成东至甘州城北靖安,西到高台县西北的黑泉、罗城,绵延二百里的水稻产区。

乌江大米的优势和历史

乌江大米能在中国万千稻米品种中脱颖而出,有其不可复制的优势,张掖人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水。祁连雪水孕育的黑河,出莺落峡口后,大部沿主河道流淌,小股则渗透地下。因乌江地势低下,至今仍有万眼泉水汇聚,形成数条支流。雪泉之水,冰清玉洁,种植水稻得天独厚。

其二为土。乌江是一块因水而生的福地,水润之处皆为湿地,占其全境三分之二,湿地土层中厚积腐质物,其色黄中透黝黑,黏稠而不失疏松,多为潮平土、潮立土,面积约有8000亩,多在平原村、东湖村地带,为水稻所独喜。据地质勘测,这里硒元素高出正常值的2倍,为河西走廊富硒地带,是优质农产品绝佳生产地。

其三为光。张掖地处北纬38度,光照时间足,昼夜温差大,乌江水稻生长周期180天,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是南方普通大米的两倍,使稻米直链淀粉降低,有机干物质增多,稻米不佐菜肴,而香气四溢。

其四为纯。河西走廊为南北两山夹峙的孔道,外来物种与病毒不易入侵,乌江水下土壤中天然肥料充足,使得水稻品种纯良,几无病虫害侵扰,不需要施化肥喷农药,为天然绿色环保食品。

如此四者兼具者,全国产稻区绝无仅有,乌江贡米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名声与尊贵。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水稻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乌江稻米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1954年,乌江乡水稻劳模苗稼组织互助组开展改水稻撒播为插秧的试验,单产比撒播高出百余斤。

1985年,开展水稻丰产栽培试验工作。当地从宁夏请来水稻专家,实地传授育秧移栽技术。

1990年,张掖被省、地列为水稻基地建设市(县)之一。当年甘肃省投资44万元,用于水稻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开发荒地、水利建设等。同年甘肃省农业厅投资60万元,用于乌江治理盐碱潮化地,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

1991年,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获得成功,水稻平均单产比水育密植稻增产150公斤左右,这是乌江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革命,乌江稻米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95年,乌江大米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28粒稻种的繁育

然而,一个繁衍千百年的良品至2015年时,在乌江镇种植面积却只剩下了83亩,传统的乌江老品种水稻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水稻新品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对传统乌江水稻种植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从2010年开始,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加之许多村社实施排阴治碱项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改种成了制种玉米,水稻面积逐年缩减。

乌江水稻绝非一粒大米那么简单,它更多盛载的是“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的种植历史。



“乌江贡米之所以出名,还在于它的原始种子黑芒稻和白芒稻,不是一般的稻子,是地方稻种中的极品。”赵学兵说,“当时,甘州区政府下拨40万元专款用于抢救黑芒稻拯救乌江贡米,但人们却不知道去哪里找。”

赵学兵是张掖市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示范田的负责人,是个戴眼镜的西北汉子,说起话来底气很足,但语速却有些慢。

“从2013年开始,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就四处寻找乌江贡米原始地方品种,但当地农民已经有四五年不种了,这项工作就像大海捞针,一直没有着落。到了2015年时,刘建勋听说新沟村一户稻农还坚持始终坚持种稻子,可能有原始品种,但当刘建勋来到稻农家中时,稻农告诉他自己也好几年不种了。刘建勋很是失望,认为乌江大米的原始地方品种或许就绝迹了。

“就在刘建勋离开的时候,稻农忽然喊来老伴,老两口回忆起家中似乎还有一口袋5年前的稻米。这让刘建勋欣喜不已,他与稻农一起迫不及待地搬出口袋,最终在那袋稻米里找出了28粒黑芒稻和2000多粒白芒稻。

“怎么办?刘建勋决定,将最金贵的黑芒稻种送往湖南省农科院海南繁育基地进行扩繁,为了保险起见,他将种子分两批送往海南,一批14粒由技术员随身携带去海南,另外的14粒是则用特快专递方式邮寄至海南,最终28粒稻种都安全抵达繁育基地。

“当年10月,黑芒稻种子扩繁并获得成功。有了种子,乌江贡米的品牌就能重新树起来。甘州区农业局及乌江镇相关人员,先后赴黑龙江五常和宁夏中卫进行考察学习,并在平原村建立形成了500亩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示范田。

“当时,我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来了这些土地,第一年,扩繁的乌江大米老品种只有0.4亩,第二年为5亩,2018年有50亩,我估计能收获稻谷2万多斤……”

稻谷脱胎换骨变成米

稻香弥漫在空气里。横亘在年岁中间的山谷和平原,被一排倒下的稻子填满,它和人们行动趋于一致。赵学兵说:“现在看着差点绝灭的白芒稻和黑芒稻喜获丰收,走向老百姓的餐桌,我的心里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养大的孩子成人了一样,很有成就感。”

我们看到平原村500亩水稻已经陆续成熟,伴随着轰轰作响的联合收割机,稻农们正在抢收沉甸甸的稻谷,体会丰收的喜悦。一位村民说,乌江镇所产乌江贡米,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种植面积小,营养价值高,品质优良一斤卖30多元。

稻谷脱胎换骨变成米,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所有谷粒、麦穗的光芒,都是汗水或坚硬过后,奋斗者留下的山峰的骨骼。在河西,这骨骼叫祁连。很少在人知道稻玉得来和成长的过程,但稻玉却集合在碗里一个又一个地平静、光洁、细腻,像一个个心安的日子,填补着生活的空白。它们都是骨骼献上的肉身,明亮的隐喻。此时,祁连山的雪峰就像人们洁白的内心。

2018年,赵学兵投资8万多元改造了加工厂生产线,装配了集稻米加工、分级、色选、抛光、包装为一体的加工生产线。镇政府则投资10万元,委托第三方机构申请了“张掖·乌江贡米”农产品地理商标认证。

乌江镇镇长张玉宝说,目前,全镇乌江水稻面积只有1000亩,这是按照黑河节水政策要求,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科学定位,既传承振兴传统水稻产业,同时保护生态、保护湿地。据他介绍,稻田对湿地有养护作用,能够保持湿地水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是强化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举措。

有的还不仅仅是稻米

28粒黑芒稻种就这样在农民丰收的喜悦里,通过一个品牌唤回了塞上江南的种植美誉。至谢家湾村,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一眼眼喷灌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绿油油的菜苗欣喜地舔舐着晶莹的露珠;远处劳作的人们正手脚麻利的将一棵棵健壮的菜苗整齐地定植在垄面上,有的则忙着采收菜心、芥蓝。

这是谢家湾村占地2600亩的供港蔬菜基地。村里曾经的养殖户周济春告诉我们,2017年初,他经过反复思量,关闭经营多年、位于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的养殖场,来到蔬菜基地工作。“我那个养殖场以前养着100多只羊,有5亩地,上面让我关了门,可能也是为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考虑。刚开始,我想不通,但来这里,没想到比养羊挣的钱多。”

2016年下半年,在深圳张掖商会的引进下,深圳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协调、沟通,最终选择在谢家湾村建立供港蔬菜基地,并成立了张掖鸿福港澳农产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为900亩,二期工程近2000亩。目前均已建成。

深圳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在云南、北京、河北、广东等地拥有蔬菜基地10多个,并在香港建有白蘑菇基地。产品除供应国内批发市场、高端超市、酒店和西餐厅外,还出口至港、澳地区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基地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在这里栽培品种主要为菜心、芥兰等10多个品种,每天将这些菜品种精选后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菜丁、菜条、菜块,然后用真空包装,直接进入香港高档酒店的厨房和餐桌。”

关了养殖厂的周济春说:“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见过镇上造这么大声势,花这么多钱,干这件事情(生态环保),与我们每户村民签‘环保承诺卡’,还把卫生保洁纳入村规民约,让全民参与环境整治。”

我们看到,村边小溪清澈见底,路旁花木绿意盈盈,周围湿地芦苇荡荡,小区广场欢歌洋洋……到处都是盎然生机。

出世者曰:指间一沙,即是世界。

入世者云:沧海一粟,足养苍生。

张国臂掖,人们需要粮食。我们说:只有被保护和热爱过的土地,才能长出优秀庄稼的。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农业种植,也是当下所有人都需要的。张掖只有在这生态农业的金黄稻壳与如玉稻米里,名符其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cvFMnABgx9BqZZID6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