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中后期水草长势变弱,腐烂,引发的pH偏高等变化规律解析

2019-07-24   水产养殖小贴士

池塘养殖水体往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面包含许多微系统(如:水化系统、藻相系统、菌相系统等),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决定着池塘养殖环境的优劣。河蟹养殖水生态系统更是如此,由于河蟹的生物学特性使然,河蟹养殖池塘普遍栽植水草更增加了池塘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对池塘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适宜河蟹隐藏躲避的伊乐藻、轮叶黑藻等也进入了关键管理养护期,每株水草都自成一个小生态,加之养殖中后期(每年七、八月份),池塘各微系统可变因素增多,管理不慎极易出现水草长势变弱、黄根、黑根增多,严重的水草腐烂;水质(pH、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恶化、蓝藻爆发、池塘有害菌(弧菌、气单胞菌等)超标等,诱发河蟹大规模发病,严重的甚至暴塘现象。本文仅从水草管理的角度,阐述水草微生态的变化规律:

1、水草引发的pH偏高


pH偏高(试管蓝色所示)

水体pH反映养殖环境光合作用的强弱,也会间接反映水草长势好坏。一般水体pH越低,往往池塘溶氧相对来讲也是偏低的,特别是在七、八月份,水温高、缺氧多发的季节更为明显;然而水体pH长时间偏高,极易导致虾蟹出现鳃部病变(鳃丝水肿、发黄、发黑、腐烂等),诱发生理缺氧,河蟹上半夜爬边、上岸现象多发,严重的还会影响河蟹消化系统,出现摄食减少、肠炎、肝胰脏病变等,久而久之就会伴随伤亡发生,特别是在温度、天气急剧变化时,伤亡就会更为明显。

稳定水体pH方案:

定向补充碳、钾肥,提升水体稳定性,平衡酸碱度;

阴雨转晴天后,多使用有机酸类解毒,防止pH极具飙升;

定期补充乳酸菌,调控水体pH;

合理控制水草密度;

由于鳃部病变诱发伤亡的,处理时还需配合生物消毒产品(如:弧菌抗菌肽类)及愈合伤口产品(如:维生素k等)

2、水草长势变弱的表现特征

水体有机质增多,尤其是雨后水浑现象突出;

持续晴天,水色呈现逐渐转浓现象;

水草逐步挂脏;

连续阴雨天气,部分水草底部甚至可检测到氨氮出现;


雨后水浑,水草挂脏

针对性处理方案:

七、八月份定向补充碳肥、钾肥,保证水草活力;

定期使用EM菌、光合菌、产酶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维持水草鲜嫩状态,避免水草上脏;

少量多次使用壮根肥(一般5-7天一次),维持水草白根;

3、水草黄根增多的表现特征


水草白根少,黄根增多

雨后水浑现象久治不愈,水草净化能力大幅降低;

水浓、水绿现象更为突出,部分塘口会伴有少量蓝藻出现;

池塘溶氧逐步降低,尤其是下半夜,水草耗氧量激增;

部分河蟹会出现上半夜爬边、上岸或爪尖发红症状;

部分水草有漂浮现象;

局部水草(特别是伊乐藻)根部会检测到轻微含量的亚硝酸盐;

针对性处理方案:

改善底部溶氧是关键,可通过使用氧化增氧底改(如:高铁酸盐、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必要时还可配合增氧片,降解底部耗氧物质,提升底层溶氧,预防亚硝酸盐产生。

定期补充颗粒壮根肥,促进水草重生新根,减少水草漂浮现象;

少量蓝藻的,及时通过补藻(如:底栖硅藻、小球藻等)、补菌(如:产酶芽孢杆菌、光合菌等)等生物调控方式抑制蓝藻,保持水体透明度及见光度。

4、水草黑根增多的表现特征


水草根茎部发黑

水草底部叶片发黄、发粘,水草漂浮或下沉现象更为严重,下沉水草多呈现逐步腐烂态势;

池塘底部溶氧进一步降低,水草光合作用显著降低,呼吸耗氧加剧;

底热、缺氧现象多发,河蟹伤亡量逐步增加,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高温、闷热天气等)下;

底部有机质厌氧发酵严重,淤泥逐步发黑;特别是水草基部,严重时有气泡不断产生(如:甲烷等)

针对性处理方案:

对于漂浮水草(尤其是伊乐藻),水质良好,透明度适宜的,可利用低温条件,拉至浅水边,让水草落地,重生新根;水质条件不好的,水绿、水浓、透明度低的塘口,漂浮水草要及时捞出。

下沉水草但水体透明度尚可的,可使用救草产品及时救草,同时配合使用壮根肥及增氧底改,双管齐下,最快速度恢复水草活力;水体透明度较低的,下沉水草一定要尽快捞出,实在捞不掉的,要加大改底力度,以防草烂,恶化底部环境。

此阶段虾蟹的伤亡增加,主要与底质环境恶化,溶氧缺乏有密切关系,处理时改底、增氧是重中之重。

5、水草腐烂的表现特征


水草底部发粘、逐步腐烂,底部淤泥黑、臭

水质进一步恶化,严重的出现红水、黑水等不良水色;

水体缺氧频发,河蟹上岸日益密集,太阳出来后仍迟迟不下水,伤亡量极大;严重的有暴塘的风险;

底部淤泥发黑、发臭,有害物质严重累积,尤其是硫化氢的产生更为致命;

针对性处理方案:

加大增氧、改底力度,定向使用硫化氢氧化细菌等生物底改,预防并降解底部甲烷、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每天打进新鲜水,提高水体流动性,减缓水质恶化进程;

水色已经明显发红、发黑的,不宜盲目大量的拉除腐烂水草,以免底部有害物质(特别是硫化氢)快速扩散,引发更大伤亡;

综上所述,七、八月份河蟹池塘管理,除了关注水质调节、底质改良等大的生态环境的调控,更要注重每株水草(特别是伊乐草、轮叶黑藻)小生态的微观变化,在确保溶氧的前提下,加强水草的管理维护,切实让水草成为河蟹宜居的家,平稳度过高温阶段,实现最终的增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