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学校校门
几经更名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由一所培养师资力量的学校一跃成为综合性大学,这就是后来的鲁东大学。张炜与母校的关系,也演化成了与鲁东大学的关系。
正如那些在烟师师范学院年代毕业的人一样,他们更愿说自己是烟师人。烟台师专或许对张炜那代毕业生来说,听起来更亲切。
(一)学生
张炜与烟台的这所师范专科学校的关系始于上个世纪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1978年,在黄县乡城高中毕业两年的张炜,抓住这年夏天高考的机会,考入了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从此,张炜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的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校园忆》中对这段求学经历作了深情的记述。
源于山东省第二乡村师范的烟台师专,文学流脉源远流长,从二乡师的臧克家、吴伯箫、何其芳、老舍等文学大家,到胶东公学时期的曲波、江波等革命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学底蕴。热爱文学的张炜,在这里找到了一块新天地。当时,著名作家萧平就教于这所学校,他的小说获得了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
“入校第一年,我们几个有志于文学的人便组成了文学社……文学社的各种文学讨论会、作品朗诵会不时召开。”张炜在《校园忆》中写道。
那个时期高校文学社的兴起,既有大环境的因素,更离不开学校的老师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作家萧平的存在,烟台师专中文系的文学社有着更深的文学底蕴。
张炜的同学马泉照回忆说,“在文学社每次活动的时,萧平老师都来指导我们写作。”
在萧平老师的呵护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张炜、李曙光、矫健等人成为瞩目的文学新苗,后来他们成为以萧平老师为首的“鲁大作家群”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张炜则是那一批人中的佼佼者,“鲁大作家群”的领头雁。
张炜与老师同学的在校时的合影
在烟台师专的那两年,可以说是张炜文学旅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中毕业后,在创作中经历了内心的孤独等磨难之后,烟台师专像是柳暗花明前那个有亮光的村落。图书馆,作家萧平,文学社,还有《贝壳》等,让张炜文学之梦有了更大的驰骋的莽野。
谈到张炜与烟台师专的感情,张炜同级的同学,后来担任烟台市作协副主席的马海春曾说,“我总觉得,张炜对这所母校有一种特别的感念。在我所看到的他回忆母校和老师的文章中,都充满深情,不吝夸赞,令人感动而心向往之。可以说,烟台师专是他艰苦跋涉中适时出现的一个休整之地,是他文学长旅中第一个重要的驿站。他在那儿饱读,充实,整理,做着各种准备,然后再出发,义无反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他的文学高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张炜的创作起重大作用的,还是在烟台师专中文系的学习。在这里,他们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受到了像《三月雪》作者肖平(即萧平)这样的老师的指点,知识长进了,视野开阔了,所以一毕业就脱颖而出,开花结果了。”
正是这种特殊的感情,毕业之后的张炜对母校、对老师的感念铭记心间。
(二)杰出校友
1980年7月,两年大学生活顺利结束,张炜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母校,到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工作。此刻,张炜由烟台师专的一名学生变成了校友了。30年后,张炜被评为杰出校友。而此时的母校已更名为鲁东大学。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毕业之后再能回母校看看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奢望。走上社会后,身外各方,许多事情身不由己,有的人一辈子难回母校一次。而张炜是个例外,尽管忙于创作、四处讲学、疲于各上社会活动等,他也创造母校杰出校友中回母校的纪录。
毕业之后张炜笔耕不缀,四年内两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坛上青年作家的地位。再次回到母校的张炜已经是个名人了。
1985年春,张炜回到母校在中文系作演讲。此时母校已由烟台师范专科学校改为烟台师范学院,成为本科院校了。
古船的多个版本
第二年5月,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定稿。10月,《古船》在《当代》1986年第5期发表。后来,这部长篇小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繁体字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再版。《古船》发表后,标志着张炜的文学创作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他们普遍把它(《正船》)看成是我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张炜说。
张炜成名了,母校也有了自豪感。母校的老师们也时刻关注着张炜的动态。1986年12月,张炜的中篇小说集《秋天的愤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平作了序。
1993年10月,在与母校的交往上,对张炜来说是个特别的月份。1日,张炜被聘为烟台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当年的菁菁学子,十多年后成为母校的兼职老师,这是份多么祟高的荣誉啊!此刻,由母校烟台师范学院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举办的“张炜文学活动周”也即将在母校展开。
10月14日,“‘93张炜文学活动周”烟台活动开幕式举行。老师萧平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并且给了张炜很高的评价。他说,现在还是有一批真正为了文学事业坚守在文学阵地上的人,张炜就是其中一个,他不想去下海捞鱼,也没有坐在文坛上钓鱼。他想的、做的都是文学。我对张炜抱有深厚的期待。
次日,张炜在母校与学妹学弟们进行了对话。后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对此专门开辟了专栏。
知生莫若师。作家萧平对张炜的期待,日后变成了现实。在之后十多年里,张炜坚守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阵地,完成了自己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2011年8月20日,长河小说《你在高原》荣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榜首。获奖之后,张炜返回母校看望老师萧平时,专门送了这部长河小说。
作品《你在高原》
10月29日和30日,鲁东大学专门召开了两天的《你在高原》作品研讨会,张炜回到母校与专家学子畅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炜曾说,“不管我走多远,鲁大永远是我心目中最滚烫的字眼。”在张炜看来,今天文学成就的取得离开不母校。他始终认为,虽然自己搞创作比较早,但接受系统的文学,还得从1978年进入鲁东大学文学系说起。
2017年12月19日,张炜再回母校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张炜表示,每次重返母校怀抱都感到欣喜激动。他表示,愿与母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自身的事业融入到母校的建设发展中,尽自己所能为母校建设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此之前,鲁东大学党委书记徐东升到龙口万松浦书院看望了张炜,并就鲁东大学的建设发展以及与万松浦书院的合作进行了交流。之后,鲁东大学启动了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鲁东大学“三院一馆”的建设,即张炜文学研究院、胶东文化研究院、万松浦书院、文学博物馆,并在2018年10月筹建完成。
张炜在母校的合影
张炜对母校的馆院项目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先后两次回母校座谈。他在多个场合表示,母校和自己的命运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并愿将自己的部分手稿、研究资料和作品无偿捐赠给母校,表达了其浓浓的母校情。
2018年4月,张炜又将自己济南的部分家具,包括创作《古船》时桌椅,甚至结婚时的农具,都捐给了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