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静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趋于稳定,文化因素的影响力已经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继政治、经济因素后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因子。文化资本的介入,也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多元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其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对文化结构的影响力逐渐凸显。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作为青年阅读的风向标,对青年阅读大数据进行海量抓取和精准分析。它一方面为我们研究青年文化思潮提供了重要参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打开了多元社会文化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中国青年阅读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青年对时代思潮的哲学思辨,对社会文化的多元求解,还可以发现社会文化生活中青年群体的积极身影及难以忽视的影响力。
新时代青年文化主体意识觉醒
注: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
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文学阅读域、历史阅读域一直稳居阅读需求前列。这种稳定的阅读偏好指数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时代青年对社会文化思潮的持续关注。青年的这种持续关注,在如今注意力经济盛行的数字媒体时代,势必会对文化资本的结构性重塑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大量新兴媒体的崛起带来信息爆炸式增长。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又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使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他们通过流量变现和平台分成获得收入,从而催生了文化资本的概念。
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它的提出者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进行延伸后,提出了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相并列的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今社会,文化已取代政治和经济等传统因素,跃居社会生活的首位。现代政治已无法仅凭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现代经济也无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跃。假如没有文化的大规模介入,那么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缺乏活力的。
我们通过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资本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不仅对自身文化资本的获取有着空前的热望,还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变革有着深度认知并热切参与,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结构重塑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青年文化资本积累和转化
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换、知识变现等方式,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本。数字媒体时代,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有了更为多元的方式,甚至得到主流社会认可,从而转换为社会资本。
精英青年群体通过在行、得到、千聊、知乎、喜马拉雅、小鹅通等,以内容付费、知识付费、信息付费等形式完成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种知识精准分类进行全媒体传播的方式,使更为广泛的青年在家庭和学校之外,获得新的文化资本积累途径。在这种文化资本转化及传递过程中,青年群体形成的文化激荡突围而出,对主流社会思潮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知乎、豆瓣、喜马拉雅、新世相等,已经发现了知识付费背后的影响力,在发挥自身细分知识领域优势的同时,开始注重严肃内容的打造和传播。
这些自媒体主导的文化资本演进,使得绝对话语权的竞争转化为意见领袖(KOL)的竞争。这种局面不仅带来文化资本内部秩序的调整和建构,还主导了经济资本的革命性迭代。如今,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新的资本组织方式。青年意见领袖的带货能力让人叹为观止,KOL李佳琦曾经和马云一起开直播带货,最后的结果,马云居然输给了李佳琦。虽然宣传的噱头可能更多,但足以看出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注:美妆博主李佳琦
新时代青年文化资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塑,使得经济资本开始重视和鼓励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去进行更多的资本积累,从而为商业化运作打开通路。但在资本运作转化过程中,两种资本的结合,也会带来互相挟持和不断异化的风险,相关机构需要进行有效监督和正确引导。
新时代青年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建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青年文化资本尚处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变过程之中。在传统亚文化学派理论中,“对抗权威”是亚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说青年亚文化与生俱来就有反叛性、个性化的特征。而在数字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逐渐缓和,达成和解,成为新时代青年保留“叛逆个性”的同时走进大众视野的一种表达方式。亚文化在面临着商业和主流文化收编的同时,也借助自身的亚文化资本,向主流社会扩张,开创了亚文化从商业角度与主流文化进行互动交流的新局面。
如青年表达个性以及态度以寻求身份认同所建构的一套“叛逆”的青年亚文化话语体系:吐槽、怼。为了迎合青年群体的这种心理诉求,以当面调侃、针锋相对式互怼的宣泄,将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吐槽大会》应运而生。2019年11月30日,《吐槽大会》迎来第四季。吐槽大会的slogan,从前两季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到第三季的“吐槽是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再到第四季的“吐槽,我们尽量来真的”,均体现出大众文化对“吐槽”亚文化原有抵抗意义的消解与收编。
注:《吐槽大会》宣传海报
又如《这!就是铁甲》聚焦潜心钻研机器人的极客,《这!就是街舞》瞄准热爱街舞的嘻哈少年,《这!就是灌篮》《这!就是歌唱》……“这就是”系列节目,将青年亚文化的内容,通过展现年轻人的“奋斗”群像,以一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期待的方式呈现,完成了亚文化资本向主流文化资本及经济和社会资本的转化。
再如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也开始从亚文化走向公众视野。B站创办之初,只是一个动画创作爱好者的社区和二次元领域的小圈子,而如今,B站继万能的淘宝之后也步入“万能”的行列。从二次元到多元文化社区,从“宅男”到“造星”,对于B站而言,一场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变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时代的嬗变,青年亚文化资本自身内部结构及与主流文化资本、商业运作的关系愈加复杂。一方面,主流文化资本通过政治、经济、商业手段完成对亚文化资本的收编,同时,也让亚文化资本有机会突破圈层壁垒,进入主流传播领域。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资本流入主流文化圈层,为主流文化增加新的活力。
新时代青年对自身文化主体地位有了清醒的认知后,在寻求话语权和注意力的过程中,推动文化资本积累和转化,水到渠成地引导社会文化结构性变革。
新时代硬核青年用他们最擅长的文化资本,找到了一条不断解构和重构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