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你还敢坐滴滴吗

2020-06-16   心悦聆听

原标题:看了“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你还敢坐滴滴吗

前几天网上流出了一段“滴滴司机性侵直播”视频一起了很大的反响,近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下乘坐滴滴出行在很多人严重是一种很危险的出行方式,看了“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你还敢坐滴滴吗?恐怕又会有一批人会选择放弃滴滴出行这种方式吧,但实际上你看到的不一定真实

回忆一下近几年网上报道的网约车事件

2018年5月,郑州21岁空姐在下班途中,乘坐滴滴顺风车遭到司机的残忍杀害。

2018年8月,网传乐清一女子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联,很快警方就宣布,女生已死亡,犯罪嫌疑人正是滴滴顺风车司机钟某。

2019年3月24日,湖南省常德市一名网约车司机被害,嫌疑人因精神崩溃杀害司机,死后投案自首。

而事实上,在2018年9月,最高法院旗下的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先报称,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案发率约为网约车13倍,无论口角引发冲突还是蓄谋犯罪,网约车出事的概率都远远低于出租车。

成为网约车司机及乘客均需要多方面的认证,包括了支付宝、微信等等,而这之中包含了双方的真实身份信息。一旦有使用滴滴出行的司机乘客心生歹意,实施犯罪行为,他们的身份信息将立刻为公安机关所掌握,落入法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反观传统出租车,司机乘客的身份信息难以掌握,因此安全也难以保障。一旦犯罪行为发生,行车路线、受害者和嫌疑人的身份等案情相关信息均需要通过传统的监控、现场痕迹等方式获取,也为案件侦破造成一定的困难。

网约车作为近几年流行的出行方式,备受瞩目,公众对其关注量极大;媒体对其的报道也带有选择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网约车有偏见,过分高估了网约车的危险,也低估了其他出行方式的危险性。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也称作“晕轮效应”。

例如,只要滴滴司机犯案,就有媒体铺天盖地的细节报道。而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案件,就鲜有深入报道挖掘。滴滴出行从出现至今,为无数人的出行增加了方便安全的选择,而且与滴滴出行的犯罪事件均已侦破。而仅去年一年,全国多地都出现了出租车杀人事件,但普通民众却鲜有耳闻。

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领舆论导向,从此次的滴滴司机性侵事件即可看出,不知情的群众疯狂抨击滴滴公司,不少为滴滴发声的人也连带着被谩骂和攻击。在这些事情的影响下,滴滴出行在一些人心中已经等同于危险的出行方式。

我们不能脱离概率来看待问题,全国有成千上万的网约车司机,难以避免其中有心怀不轨的人。同理,就算是选择公共交通方式,也有可能在车上遇到变态色狼。我们不能以几个特殊事件来评判一种出行方式的危险系数,而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地进行评估。

某些媒体会利用选择性的报道,来传播偏见,煽动极端情绪。所以,我们需要从可靠的来源获得透明和及时准确的信息,也需要小心不被偏见所蒙蔽,才能避免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带节奏”。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社会事件的时候,都能保持理性客观,不盲目跟风,做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